近期多家美股中小型上市公司相繼宣布啟動「加密貨幣企業儲備策略」,表面上看似擁抱區塊鏈技術、數位資產,實際上卻牽涉複雜的資本運作與關係人交易,甚至可能成為內部人套利的新手法,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與質疑。
MFH 多空消息連發,股價暴跌逾 70%
數位金融科技公司 Mercurity Fintech Holding(MFH)日前宣布,將與 Solana Ventures 簽訂高達 2 億美元的股權信用額度協議,用於部署基於 Solana 生態的數位資產財庫策略。
然而,利多消息一出後,Solana Ventures 卻出面澄清未曾與任何上市公司簽署融資協議。更慘的是,Mercurity Fintech Holding 昨晚又宣佈新的融資計劃,將增發 12,485,715 股普通股,並發行 12,485,715 份認股權證,以推動公司的「加密貨幣資產儲備策略」,該計劃導致現有股票價值被大幅稀釋,因此 MFH 7 月 22 日單日暴跌逾 70%,市值驟降至僅 8,900 萬美元。
先發出具爭議性的利多消息拉盤,再跟進公布股票增發計劃,不免讓人對該公司這一系列操作的背後動機。
StablecoinX 融資 3.6 億美元,打造 ENA 儲備
另一家近期引發關注的公司為 Stablecoin 發行商 StablecoinX。該公司宣布完成 3.6 億美元融資,並計畫以股票代碼「USDE」在納斯達克上市。且其中價值 6,000 萬美金的 ENA,還是直接來自 Ethena 基金會。該公司還計劃未來 6 週內,每週以約 500 萬美元現金從市場收購 ENA 代幣。
VC 和做市商的「自救行情」
除了前述公司,Sparklink Gaming、Bitmine、Eyenovia 等美股企業也紛紛採用類似的加密資產儲備策略,打造所謂的「微策略模式」。這股潮流正迅速擴散,但觀察人士指出,背後本質恐是一場由加密基金與做市商主導的資本自救行動。
由於熊市重挫,加密貨幣項目普遍遭遇代幣價格暴跌與流動性枯竭,多數風投與做市商難以退出持倉。面對困境,一些機構選擇透過借殼上市、股票增發與資產互換等手段,創造出財務「正循環」的假象,藉此重估資產價值或謀求退出。
知名評論者 AB Kuai.Dong 於社群平台 X 發文直言:
「這波是很多 VC 和做市商的自救行情。投了太多太多垃圾項目、垃圾幣,再掏錢也很難救活了,但手上剛好有一批 ETH、SOL 或剩下的美元資金。幾家一起出資收個美股殼,我出錢、你出幣,增發一堆股票給自己,官宣變成微策略,賣給美股跟風過來的有緣人。後續再印股派發,還可以給股東分紅。」
簡單來說,這類操作的邏輯如下:
- 基金會/做市商持有代幣與部分穩定資產;
- 參與融資並將現金注入一家上市公司;
- 上市公司再用這筆錢「購買」他們手上的幣,營造出「機構進場」的敘事;
- 透過「XXX 版微策略」的故事炒作,吸引股市與幣圈雙方投資人;
- 股價與幣價上漲後再增發股票、加大槓桿,繼續買幣、滾動擴張。
這種財務飛輪的表面光鮮,實則風險極高。與真正具備長期儲備策略與治理紀律的微策略不同,這些仿效者多為中小型公司,缺乏透明的治理架構與審慎的財務管理。部分操作行為更已接近市場操縱與內部人套利的邊界。因此,投資人在追逐這類「華爾街進場」敘事時,應特別警惕潛藏的風險與不透明結構所帶來的真實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