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之父又一新作
曾經被奉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之父,帶動一波 DeFi Summer,後又因為發起的大部分專案最終都無疾而終的 Sonic 區塊鏈共同創辦人 Andre Cronje 近日又宣布將推出新專案 Flying Tulip ,該專案以 10 億美元的估值獲得機構的 2 億美元注資,後續還將啟動 8 億美元的公募。換句話說,所有籌碼都會以相同價位售出,團隊不會保留任何代幣,這與大多數項目的啟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 Andre Cronje 過往的敗績,再加上 8 億美元的大額眾籌,社群中有許多人都批評 Flying Tulip 又是一個「收割盤」,參與公募等同於肉包子打狗。但事實上,參與 Flying Tulip 公募並不是單純的「用錢買幣」這麼簡單,按照其設計的機制,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保本投資。
保本的 Flying Tulip
根據幣圈知名研究員 Lao Bai 的說法,Flying Tulip(FT)將募資做成「可隨時退本金」的結構。投資人投入公募活動的資金並不會流入團隊的口袋,而是直接進入協議金庫賺利息(收益來自美債與某些鏈上協議),這些利息將作為項目的早期啟動資金與團隊收入,因此,如果協議沒做出來,團隊也就賺不到錢。
作為交換,參與公募的投資人可以拿到等額背書的 FT 代幣,且每顆 FT 都附帶永久賣權(put),允許投資人隨時能把代幣還回去,並拿回原始本金。因此,對參與者而言,真正「付出」的是放棄自己去外面賺這些利息的機會成本,而不是本金本身。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這並不意味著參與 Flying Tulip 公募是 0 風險投資。對投資人而言,參與公募仍須承擔來自外部協議、智能合約、流動性擠兌等風險。
通縮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FT 代幣獨特的通縮模型。根據已知的消息,如果投資人選擇執行「退本」操作,將代幣還回去並拿回本金。這部分的代幣便會被銷毀。除此之外,如果投資人選擇把代幣賣到二級市場,等同於放棄退本金的權利,而用戶的那份「原始本金」也同樣會被用來買回並銷毀代幣。
換句話說,不論是贖回還是賣幣都會導致流通供給變少,形成通縮。
以 10 億美元估值完成 2 億美元融資?
目前,大多數人的認知都是,「Flying Tulip 全稀釋流通估值(FDV)為 10 億美金」。但 Nascent 創辦人 Dan Elitzer 認為這一說法並不準確。根據協議目前設定的供應量上限,10 億美元的 FDV 是對的。但由於代幣經濟的設計,贖回或賣出都會觸發銷毀機制,因此 FT 發幣後的供應量上限其實是動態浮動的,因此即使幣價不變,FDV 也會有所波動。
值得關注的新實驗
傳統加密募資常見「先融大錢、再想效用」,配上長解鎖、團隊與投資人巨額分配,容易失衡。FT 的做法把責任與對齊放在結構上:
- 投資人有退路,
- 團隊只因表現而得利,
- 代幣天然通縮機制讓二級市場不再只是「早買早賣」的遊戲。
如果跑得通,它不只是一個項目的勝利,還可能成為一種可複製的新型態募資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