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Hyperliquid 兩年崛起成加密黑馬,《彭博》點名其組織結構恐藏監管隱憂

2025/10/17 12:28
Hyperliquid 兩年崛起成加密黑馬,《彭博》點名其組織結構恐藏監管隱憂

在短短兩年內,去中心化交易所(DEX)Hyperliquid 憑藉著小規模的開發團隊取得巨大的成功,迅速吸引了華爾街資金與風險投資機構關注,並在全球衍生品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彭博社》近日在一篇報導中詳細介紹了 Hyperliquid,並對其可能面臨的監管挑戰提出質疑。

新一代永續合約平台

Hyperliquid 專注於永續合約(Perpetual Futures)交易,月均成交量超過 6 兆美元。該平台以高速撮合、低延遲著稱,吸引大量高頻與量化交易者進場。創辦人 Jeff Yan 曾是 Hudson River Trading 的交易員,他與化名夥伴「iliensinc」自 2023 年起在新加坡組建約 15 人的團隊,打造出這個全鏈上運行的永續合約系統。然而,彭博社在報導中也對這一迅速崛起的平台提出質疑。

球員兼裁判

Hyperliquid 的自動化交易池(HLP)機制允許用戶存入的資金組成做市資金池,系統演算法即時掛單買賣,確保市場深度。目前 HLP 資金池規模超過 5 億美元。


不過,彭博社引用分析師的說法指出,該機制可能存在利益衝突,因為平台本身同時是「裁判」與「球員」。但 Hyperliquid 此前已強調所有交易皆全鏈上透明可驗證,HLP 無法也不會偷偷進行「惡意清算」。

偽去中心化質疑

但針對 Hyperliquid 的去中心化程度,彭博社指出,Hyperliquid 僅有約 24 個驗證節點(validator),而其基金會控制了約三分之二的 HYPE 代幣質押權重,引發「偽去中心化」的批評。在先前的「JELLY 事件」中,基金會甚至出手干預、補償用戶損失,使其被外界批評為「去中心化外表下的傳統交易所」。

另一方面,在上週創下歷史紀錄的加密清算潮中,Hyperliquid 用戶遭受逾 100 億美元損失,而 HLP 同時錄得約 4,000 萬美元獲利,引發外界質疑其自動減倉(ADL)機制過於激進。不過,創辦人 Jeff Yan 則對此表示,清算過程與數據皆公開透明,不是 Hyperliquid 清算太多,而是其他交易所低報數據。

潛在的監管挑戰

此外,Hyperliquid 的迅速崛起也揭示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傳統監管的落差。彭博社引用 Jump Trading 總裁 Dave Olsen 在 Coinbase 峰會上的說法:

「Hyperliquid 的崛起,暴露出美國監管體系在 DeFi 領域的真空。」

目前美國對加密監管態度略趨寬鬆,這為 Hyperliquid 留下成長空間。但在全球投資機構與監管機關逐漸聚焦之際,這家「去中心化交易巨獸」能否繼續維持自由擴張,將是 2026 年最值得關注的加密市場劇情之一。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關閉廣告 關閉廣告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