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縮寫:DASH
- 種類:底層架構
- 產業:隱私數字資產
- 總量:18,900,000
[ccpw id=”16103″]
Dash
早期虛擬貨幣的兩大問題:隱私與速度
比特幣被發明之後漸漸地受到越來越多人使用,但新的科技就像是雙面刃,雖然它可以不透過第三方機構進行價值的傳遞,但所有錢包之間的匯款紀錄都會被公布在網路之上,完全沒有辦法保障匯款雙方的隱私,再者,比特幣因為設計上的限制,使得越來越多人使用這個網路的時候會使交易速度變慢,反而變得很不親民。
縱使當時社群中有越來越多的開源項目可以改善比特幣隱私不足以及交易速度過慢的問題,但 2014 年 Dash 橫空出世,原生網路內的兩個服務,PrivateSend 以及 InstantSend,一次解決比特幣面對的兩大問題,使用者可以在 Dash 區塊鏈之上將匯款資訊匿蹤,或是在 1 秒內即時完成匯款。
如何解決問題
PrivateSend – 匿蹤匯款
顧名思義,PrivateSend 能夠有效地隱藏匯款雙方的紀錄,這項技術起源來自匿蹤貨幣還沒被發明之前,一群開發者為了解決公開帳本讓匯款紀錄公諸於世的問題,而開發出了一項服務叫做 ”Mixer” 或 ”Tumbler”,透過一個第三方機構提供的伺服器,自動抓取幾個都希望進行匯款的人,並將這些匯款進行混合 (Mixing),再逐一匯給收款人,
舉例來說,若 A 想要匯款給 B,C 想要匯款給 D,透過這樣的服務在公開帳本上就會看到 A 與 B 將資金移到 Mixer 後,伺服器再將兩個款項分別給 C 與 D,如此一來外部人員就不知道到底是 A 的資金是要給 C 還是 D。
Mixer示意圖
這項服務當時最大的疑慮是使用者必須相信這類的第三方機構處理匯款,且伺服器也面臨單點失敗風險 (Single Point Failure),Dash 開發團隊利用網路內不同節點的分工合作實現的將這樣的服務直接部署在主鏈上並且全面去中心化。
Dash 網路中有兩種不同的節點,一種是普通的礦工節點維持公開帳本的更新以及正確性,而另一種是主節點 (Masternode),而 Dash 便是利用主節點達到去中心化 Mixer 的服務。
首先,當一個使用者對網路提出 PrivateSend 的需求,例如 1 Dash,網路會自動配對其他兩位同樣要 PrivateSend 1 Dash 的使用者,並將他們的 1 Dash 分解成 10 個 0.1 Dash 或 100 個 0.01 Dash,並儲存在不同的地址裡面,最後,主節點會進行混合後,再逐一匯給收款人,可想而知,若多進行幾次混合可以提升隱密性,但每進行一次混合就需要付一次手續費。
Private Send示意圖
成為主節點的方式是必須抵押 1,000 Dash 作為保證金,並且系統會使用隨機的方式來保證這樣的混合服務是真正去中心化的,目前 (2018/8月) Dash 區塊鏈內大概有 4800 左右個主節點,混合這樣的技術會提升追蹤的難度,與其他匿蹤幣,如門羅幣以及 Zcash,相比較無法隱藏匯款蹤跡,有心人士仍可以透過詳細的查詢歸納出可能的匯款人以及收款人。
InstantSend – 立即匯款
立即匯款的特色當然就是利用 Dash 區塊鏈立即將款項匯到,同樣地,Dash 也是使用主節點達成這樣的服務,當用戶要求使用 InstantSend時,礦工會收到指令並隨機抽取一位主節點讓它鎖住使用者錢包裡面 InstantSend 裡的錢,為了近一步避免雙花攻擊的發生,這位主節點會廣播讓其他主節點知道此位使用者要求 InstantSend,目前 Dash 區塊時間被設定為 2.5 分鐘,而 InstantSend 可以做到支援 1 秒左右的即時交易,當然使用這樣的服務也需要支付比較多的費用。
InstantSend示意圖
這樣的概念與閃電網路類似,利用主節點成為 Hub Operator 以及鎖住錢包裡面的錢,隨後再上傳到鏈上的方式達到小額、低手續費的立即匯款。Dash 網路的區塊獎勵總共分成三個部分,45% 給礦工、45% 給主節點、10% 給Dash基金會。
未來發展
以 Dash 所提供的服務來看,可以把它當作比特幣 + CoinJoin + 閃電網路,並使用主節點以及隨機性作為去中心化的保證,但反過來說,其匿蹤性其實不比隨後發展出來的門羅幣以及 Zcash,若後期發展 Dash 的匿蹤能力無法跟上其他競爭者,而在其他去中心化擴容服務開發出來之後,會失去大量的競爭者優勢。
雖然 Dash 是匿蹤幣的先驅,但團隊已經將自己定位成將虛擬貨幣設計得如同實際紙鈔一樣好用,且無法追蹤以前代幣的流向,或許其兩項服務的確可以完成這樣的構思,但在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這樣的貨幣是否還能滿足大眾的需求仍有待商榷。
核心人物
Ryan Taylor – CEO
專注於支付產業,Taylor 曾在麥肯錫擔任合夥人,為大型金融機構提供科技以及發展策略,並曾在一家避險基金擔任專業分析師,在支付以及科技產業中具有 15 年以上的專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