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動態

總經數據擔憂引爆市場下跌
比特幣及以太幣在過去七天都面臨一波修正,幅度雖然沒有很大,但是下跌的速度卻來的相對快速,造成市場大量的槓桿清算,8/14 當日爆倉金額就達到 11 億美元。而上週五這波市場回調的背後,關鍵推手其實並不在加密市場本身,而是來自宏觀經濟層面的不確定性壓力。
週末公布的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大幅超出市場預期,代表企業端的原物料與商品成本正在上升。這對市場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通膨信號,因為當生產成本上升,企業勢必將壓力轉嫁到消費端,最終拉高整體物價水準,導致消費者支出疲軟。
原先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Fed)可能會在 9 月啟動新一輪降息,為市場帶來流動性利多。然而,在 PPI 數據出爐後,這樣的期待快速冷卻。CME 的利率期貨定價顯示,維持利率不變的機率從幾乎為零躍升至超過 15%,而原本被市場視為「八九不離十」的降息機率則大幅下降,這直接打擊了市場對寬鬆政策的樂觀預期。
以太幣 ETF 與質押流出
以太幣 ETF 資金流出量激增
美國以太幣現貨 ETF 近日皆錄得淨流出。其中,昨日的淨流出量更是超過 4 億美金,為 8 月 1 日後開啟上漲勢頭以來的最大淨流出量,相較之下規模遠大於以太幣的比特幣現貨 ETF 淨流出量也不過 5 億美金左右,説明市場風險偏好明顯降溫,因此大量投資人選擇退出風險較高的資產。

以太幣解質押數量創新高
與此同時,等待退出質押的以太幣數量仍在不斷攀升。數據顯示,目前有約 90 萬顆以太幣正在等待退出質押,總價值接近 40 億美金,是以太坊轉型 PoS 共識機制以來的最高水平。現在申請退出預計將需要等待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但總體來說,質押中的以太幣數量仍然維持在高點的,約佔總供應量的約 30%,並沒有顯著減少的狀況。

歷史上曾出現過幾次解質押隊列顯著上升的情況(需要排隊 5 天以上)並不常見,且解質押的操作可能是由各種因素所推動,不能直接將「解質押」與「市場拋售」畫上等號。如果要把 ETH 質押/解質押當作價格走勢的預測指標,就不能只看排隊等待解質押的以太幣數量,更需要注意的是排隊等待「進入質押」與「退出質押」之間的差值。例如:
- 當退出增加而進入減少時,代表潛在拋壓增加,偏空。
- 當進入增加而退出減少時,代表長期持有意願提升,偏多。
這樣才能更精確地判斷市場上長期持幣者的「淨流出壓力」。
需要留意的另一個點則是質押衍生品(如 stETH)是否出現嚴重的折價交易。
因為許多巨鯨或機構會透過使用 stETH 充當抵押品並借出 ETH 進行槓桿化的「stETH 循環套利」。一但 stETH 折價太過嚴重或 ETH 借貸成本過高,一些交易可能被迫解除,屆時交易者必須透過退出部位並賣出 stETH(因為解質押要等很久,所以不得不折價拋售)償還貸款來解除操作,這可能會進一步對價格下跌造成壓力。
市場屏息以待傑克遜霍爾年會
一年一度的傑克遜霍爾經濟政策研討會即將於 8 月 21 至 23 日舉行,全球央行官員、經濟學家與金融市場投資人皆聚焦於聯準會主席鮑威爾8 月 22 日的演說。此次會議主題為「勞動市場的轉型:人口結構、生產力與總體政策」,但市場真正關注的焦點,仍是聯準會在高利率環境下的政策走向。
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 9 月可能降息,但幅度與時機仍具高度不確定性。鮑威爾面臨多重壓力,其中包括:關稅效應延遲性影響、通膨數據黏性、經濟訊號矛盾與聯準會內部意見分歧。這些因素讓鮑威爾的談話格外敏感。對整體市場而言,這不僅是價格波動的短期風險,更關乎長期流動性環境的走向。
換言之,傑克遜霍爾年會已成為影響市場的「核心風險事件」。投資人必須緊盯政策訊號,因為這場演說可能決定市場中短期的走向。若鮑威爾強調耐心觀望,市場可能解讀為「偏鷹派」,加密市場恐持續承壓;若釋出降息訊號,則可能激勵短線反彈。
目前市場最關心的還是這波會跌到哪?哪邊可以開始接?接下來會由幾個面向來分析。
BTC 跌至關鍵支撐區,短期可開始低接
目前 BTC 4 小時圖顯示價格已回測至關鍵支撐區(黃色區間),這是前幾波多次測試未破的重要防守帶,且下方成交量放大,短線有止跌跡象。不過,目前仍尚未出現明確的底背離結構,也就是低點逐步墊高底部低低高的條件尚未被滿足,這意味著大概率只是初步止穩,而非趨勢反轉。若後續價格有出現轉強突破黃色下降趨勢線,且底部墊高即可加碼進場。
然而,反彈的強度才是能否延續多頭走勢的關鍵觀察點:
- 若能強勢突破下跌趨勢線與上方壓力區(紅色區間),並帶量續漲,則回升趨勢成形;
- 反之若反彈無力、連 114,000 美元都難站穩,只在底部盤整震盪,那這波只是一種弱勢修正,仍有可能繼續探底。

ZMET 4 小時即將跌至過冷區
從 ZMET 4 小時線指標來看,目前整體曲線正逐步下行,即將進入過冷區(-70 以下),代表市場進入了相對低點。這樣的結構在過去幾次出現時,往往是中短線的相對低點附近,具備「提前布局、逢低承接」的潛力。
不過就右側交易的角度來說,真正明確的反轉訊號,依然是低點後首個綠點出現的時機,確認買盤開始接力,這才是較保守穩健的進場時機。換句話說,雖然目前數據已接近低接區,但風險控管嚴謹者可先觀望,等待 ZMET 指標真正翻轉,綠點成形再出手。

幣安跟單解析
GTRadar – BULL
GTRadar – 平衡
- 『 GTRadar – BULL 』及 『 GTRadar – 平衡 』收益率在近 7 天收益率分別為 -6.12% 及 -5.10% ,近 30 天收益率分別為 -5.79% 及 -0.64%。
- 目前『 GTRadar – BULL 』持淨多倉約 10% 以 ETH 、 LINK 為主。
- 目前『 GTRadar – 平衡 』 持淨多倉約 5% 以 ETH 為主。
- 常更換投資組合的跟單者長期收益反而不如持續跟單一組的跟單者,不要因為短期回撤就輕易結束跟單,從曲線圖上來看反而回撤是開始跟單的好時機,進進出出反而使收益率大幅降低。
焦點新聞
根據加密研究公司 K33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家主導財富基金 —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在過去一年間將其間接比特幣(BTC)曝險部位增加了 192%。目前,該基金透過投資財富儲備公司 Strategy、Metaplanet 以及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間接持有 7,161 顆 BTC。
由知名創投家彼得·提爾(Peter Thiel)支持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Bullish 上週三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IPO 定價 37 美元,首日飆升 83.78%,收於 68 美元。資料顯示,由 Cathie Wood 領導的資產管理公司方舟投資(ARK Invest)也在當日透過旗下三檔基金買入價值 1.72 億美元的 Bullish 股票。
區塊鏈創投公司 Placeholder 合夥人 Chris Burniske 預測,比特幣可能在 10 月達到高峰,超過 14 萬美元,並指出若行情在 8 至 10 月持續火熱,見頂機率將大增。他提醒投資人可在上漲過程中分批獲利了結以控制風險。
7 月 PPI 年增率從前值 2.3% 跳升至 3.3%,高於預期的 2.5%,創下自今年 2 月以來新高;月增率達 0.9%,遠超預期的 0.2%,並刷新自 2022 年 6 月以來最大增幅。核心 PPI 年增率升至 3.7%,月增同樣達 0.9%,雙雙創下多年來高點,也引發加密貨幣市場短線回調。
加密貨幣專案 Qubic 本週成功對隱私幣 Monero 發動 51% 攻擊,並取得網路算力的多數控制權後,如今其社群已投票決定,下一個目標將是狗狗幣(DOGE)。
根據泰媒《The Nation》報導,泰國政府計劃推出一項全國性的監管沙盒,讓外國遊客能夠將加密貨幣兌換成當地貨幣,以便進行電子支付,促進旅遊業發展。
Andrew Kang 警告 ETH 恐跌至 3,200 鎂
Mechanism Capital 創辦人 Andrew Kang 近期在社群平台 X 上發表看法,警告以太坊(ETH)市場正處於高度風險狀態,短期內可能迎來規模高達 50 億美元的清算潮,ETH 價格將跌至 3200 到 3600 美元。
美國上市公司 BTCS 週一宣布,將成為首家以以太幣形式向股東發放股息的上市公司。這項舉措被視為突破性的市場實驗,旨在獎勵長期投資人並遏制「掠奪性放空」。
華爾街機構 Q2 大舉買進貝萊德加密 ETF,多家金融巨頭入榜
根據彭博統計數據顯示,貝萊德比特幣與以太幣現貨 ETF 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吸引了多家全球頂尖金融機構入場,從對沖基金、做市商到大型銀行,持倉規模遍布自營資金與代客資金,標誌著加密貨幣 ETF 已正式被納入傳統金融生態。
Strategy 更新發股規範!放寬 2.5 倍 mNAV 限制
據彭博社報導,美國上市公司 Strategy(微策略)已更新股票發行規範,允許在公司股價低於其比特幣持倉價值 2.5 倍時,仍可出售普通股籌資。此舉打破了執行長 Michael Saylor 過去設定的「mNAV 溢價」底線,意味著公司將擁有更大靈活性,以應對當前市場環境並持續推進比特幣戰略。
BitMine 以太幣持有量達 152 萬顆,價值逾 60 億美元
由知名分析師、投資研究機構 Fundstrat 共同創辦人 Thomas “Tom” Lee 領導的以太幣財務公司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週一宣布,公司持有的以太幣(ETH)總量已達到 1,523,373 顆,價值超過 60 億美元,這意味著該公司在過去一週內增持了約 37.3 萬顆 ETH。該公司還持有 192 顆比特幣(BTC),價值約 2200 萬美元。
韓國金融監督委員會(FSC)已下令交易所暫停推出新的加密貨幣借貸產品,直到正式的監管指引出爐為止,理由是用戶與市場穩定性正面臨日益增加的風險。
以上內容不構成任何金融投資建議,所有數據均來自 GT Radar 官網公告,每位用戶可能會因為進出場價格不同而有些微差距,並且過往表現不代表未來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