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無疑是屬於 DeFi 的一年,不但抵押在 DeFi 的總資產已經突破百億美元、使用者也突破了 48 萬人。甚至,Uniswap 於上(9)月總交易量達 235 億美元,超越了老牌交易所 Coinbase。雖然現在 DEX 和 CEX 的用戶僅小部份重疊,不過 CEX(中心化交易所)明顯已經感受到壓力,幣安打造了幣安智能鏈(Binance Smart Chain),嵌入智能合約功能;而在 DeFi 浪潮中,玩得最風生水起的 FTX 交易所,則是在 DeFi 競逐賽道上,選擇了在 Solana 區塊鏈上賭上一把。那 Solana 的優勢在哪?能獲得世界第六大加密交易所的青睞?
DeFi 的進程固然令人驚喜,不過也突顯了以太坊最致命的硬傷:交易吞吐量不足。以太坊目前的 TPS 約為 14,交易壅塞時,平均 GAS(手續費)甚至高達 700 Gwei,光是在 Uniswap 操作簡單的交易,可能都要花 20 至 30 美元。
現階段,以太坊的擴容方案主要分為鏈上擴容、鏈下擴容。
其中鏈下擴容相對成熟,包括 ZK Rollup、Optimistic Rollup、Plasma、狀態通道(State Channel),但問題在於,DeFi 這個夏天的大爆發仰賴的是各應用之間的組合堆疊,而鏈下擴容的第二層解決方案(Layer 2)更多是適合如 dYdX、Loopring DEX 等這種相對來說不依賴組合性的 DApp。
鏈上擴容則是還有得等。
目前鏈上擴容解決方案有二: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分片(Sharding)。眾人殷殷期盼的 ETH 2.0 雖然即將進入初期階段,然 Vitalik 卻於先前捎來壞消息:距離最後的基礎層擴容完成還需要數年時間。
據 Solana 官網數據顯示,Solona 的總交易次數達到了 40 億,測得最高的 TPS 是 50,000 TPS,是以太坊的 3,500 倍,那 Solana 是如何辦到的呢?
50,000 TPS, 400ms block times, secure, decentralized and no sharding ? https://t.co/rnIy8DnzKg
— Solana (@solana) April 8, 2020
全局時鐘:Proof of History
在完全開放的分佈式系統中,除去了「可信任第三方」的角色,很難依賴標準時間 UTC 作為區塊鏈的全局時鐘,沒有時間序,區塊就難以「成鏈」,事實上,在比特幣最初的程式碼中,中本聰最初將比特幣的數據結構(區塊鏈)定義爲「時間鏈」(Timechain)
目前,多數的區塊鏈是以「最長鏈」作為時間序共識。以比特幣為例,大約每十分鐘出塊一次,我們若是將其共識機制(PoW)看作一個全局時鐘,每出快一次就相當產生一次的時間轉動。每次時間移動就產生一次全局共識,而最後的全局共識以最長鏈為依歸,因為這個時間序擁有最多共識。
不管是 PoW 或是 PoS,其時間和狀態是綁定在一起的,而 Solana 則是跳脫出此架構,將基於哈希值的時間序和區塊鏈狀態更新分離,引入了「編碼時間」的時間戳,提供無須許可、全局可用的時鐘體系,而 Solana 將之稱為歷史證明機制(Proof of History)。
在 Solana 的區塊鏈架構中,分成「驗證領導者」(Leaders)、「驗證者」、「節點」。
兩者的作用如下:
- 驗證者:透過 SHA-256 順序哈希的 VDF(可驗證延遲函數)來解決時鐘問題。
- 驗證領導者:收到時間戳後會盡快廣播給節點。節點可以實時向其他節點發送狀態更新,節點持續收到新的交易,交易有發送者簽名過的 PoH 哈希,並將其轉發給鄰居節點。
具體運作過程如為,每個 Solana 的驗證者使用 VDF 來維持其自己的時鐘,並證明已經獲得了傳輸區塊和驗證人的區塊時段 (Slot),藉此獲得獎勵,此外,驗證者還必須產生為每個完整周期(epoch)提前安排領導者
Photo credit: Solana whitepaper
驗證領導者 (leader)選出後,運行一個完整的周期約為數千個區塊。在收到時間戳後會廣播給節點後,時間戳有規範順序,不是區塊生產者任意確定的順序。
此時節點可以實時向其他節點發送狀態更新,節點持續收到新的交易,交易有發送者簽名過的 PoH 哈希,並將其轉發給鄰近節點。節點可以立即通過 PoH 時間戳哈希對直接對交易進行排序,而縮短了等待對應節點確認的通信時間。
蟲洞協議證明 Solana 不是以太坊殺手
還記得 2017 年的加密牛市,交易量大增的情況導致以太坊交易吞吐量不足的缺點被暴露出來,許多新的底層區塊鏈項目紛紛扛著「以太坊殺手」的大旗出來募資。三年轉瞬而過,這些項目不僅沒有成為以太坊殺手,甚至連以太坊對手都不是。
歸根究底,是因為以太坊的「先行者優勢」。其網路效應已匯聚了眾多開發者、用戶,從而造成了「正向循環」。加密投資公司 Electric Capital 於八月的報告指出,近四分之一的開源開發人員將以太坊視為首選,資本吸引能力讓其他項目無法複製以太坊的成功。
顯然地,Solana 並沒有將以太坊視為對手,至少目前還沒有。
Solana 推出於 10 月 8 日推出蟲洞協議(Wormhole),連結以太坊和 Solana,讓 SPL 代幣標準和以太坊的 ERC-20 以及 ETH 代幣實現連接。也就是說,可以在兩條鏈上進行跨鏈的代幣化資產移動,Solana 上的 SPL 代幣可以利用以太坊上的安全性,而以太坊上流通的資產也可以利用 Solana 上的快速、低費用的優勢。
在未來幾年,我們很難看到以太坊鏈上擴容有近一步的突破,而 DeFi 的樂高式層層堆疊註定在 Layer 2 是施展不開拳腳,那麼透過 Solana 的蟲洞協議,將以太坊上的眾多資產移轉到 Solana 的 Serum 交易,利用其吞土量高、低手續費的優勢,結算後再將資產返回以太坊,形成雙贏局面。
在這之中,並不存在「吸血」一說。據 Etherscan 數據,截稿前上有 15 萬筆交易未處理,要知道,區塊鏈上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包括儲存空間和算力。目前,以太坊多數的資源還是用在處理「資產交易」,而偏偏這是用戶願意付出最高手續費的應用,而這當然也壓縮到開發,或是其它應用。
所以,假若 Solana 可以作為補充以太坊「資產交易」的 Layer 1 擴容解決方案,那不僅是增加 Solana 的生態系統,也有助於提升以太坊的開發能量。
FTX 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 近期頻頻在 DeFi 佈局,先是當了 SushiSwap 的救世主,之後又創建了去中心化交易所 Serum。有趣的是,Sam Bankman-Fried 卻沒將 Serum 建構在以太坊上,反而是選擇了 Solana。
目前,以太坊的 DEX 幾乎都以 AMM(自動做市商協議)為依歸,對於 DEX 來說,AMM 透過集中流動性資金池的設計規避掉了掛單簿所需的高吞吐量需求,且用戶無需下訂單即可進行交易,一切將自動進行。不可否認,AMM 在處理穩定幣交易時非常優秀,其滑點甚至可以低於中心化交易所
然而,大部分加密貨幣仍然是以 ERC20 的形式存在於以太坊上,特別是 DeFi 代幣。而眾所周知,DeFi 代幣的價格波動高,甚至高過比特幣、以太幣等老牌加密貨幣,所以,雖說 AMM 有其優勢,但對用戶來說,則是無法享有更多樣化的掛單策略,同時也增加的交易風險。
而 Solana 的蟲洞協議,將可以把這些資產帶入 Solana,或者更精確的說:Solana 上的 Serum。
過去一年,FTX 創辦人 Sam Bankman-Fried 已經證明他在衍生性商品的驚人洞察力,去年甫成立的 FTX,現已是第六大加密交易所。
透過 Solana 的高效能,再加上 Sam Bankman-Fried 先前曾表示計劃和多家頭部交易所合作, Serum 將可以在 DeFi 和 CeFi 之間搭建橋樑,徹底解放加密貨幣衍伸性商品的潛力,再加上近期新興的保險、資產管理等領域,打造一個更龐大的去中心金融交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