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calendar 10/20 星期一

  • 19:32

    6 大 AI 上演交易大戰,幣圈版「圖靈測試」會有好結果嗎?

    會賺錢才是好 AI。 撰文:David,深潮 TechFlow 好消息,10.11 史詩級大跌後,加密交易又開始變得活躍了。 壞消息,是 AI 在交易。 新的一週開始,市場開始變得活躍,一個名叫 nof1.ai 的項目在加密社媒上引起了大量討論。 大家關注的焦點也很簡單,實時圍觀這個項目中的 6 個 AI 大模型,在 Hyperliquid 上做加密交易,看誰更賺錢。 注意這不是模擬盤。Claude、GPT-5、Gemini、Deepseek、Grok 和通義千問,每個模型都拿著 1 萬美元真金白銀在 Hyperliquid 交易。所有地址公開,任何人都能實時圍觀這場「AI交易員大戰」。 有意思的是,這六個 AI 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提示詞,接收完全相同的市場數據。唯一的變量,就是它們各自的「思考方式」。 在 10 月 18 日上線後的短短幾天內,有的 AI 已經賺了超過 20%,有的則虧損接近 40%。 1950 年,圖靈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試圖回答「機器能否像人一樣思考」;現在在幣圈,6 大 AI 在 Alpha 競技場中廝殺,在回答一個更有趣的問題: 如果讓最聰明的 AI 們在真實市場裡交易,誰會活下來? 或許在這個幣圈版的「圖靈測試」裡,帳戶餘額就是唯一的裁判。 會賺錢才是好 AI,Deepseek 目前領先 傳統的 AI 評測,無論是讓模型寫代碼、做數學題,還是寫文章,本質上都是在一個「靜態」的環境裡測試。 題目是固定的,答案是可預期的,甚至可能已經在訓練數據裡出現過。 但加密市場不一樣。 信息極度不對稱的前提下,每一秒的價格都在變化,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盈虧。更重要的是,加密市場是典型的零和遊戲,你賺的錢就是別人虧的錢。市場會立即、無情地懲罰每一個錯誤決策。 這個舉辦 AI 交易大戰的 Nof1 團隊,在它們的網站上寫了一句話: Markets are the ultimate test of intelligence(市場是檢測 AI 智能的終極測試)。 如果說傳統的圖靈測試是在問「你能不能讓人類分不清你是機器」,那麼這個 Alpha Arena 問的其實是: 你能不能在加密市場裡賺錢。這一點其實才是幣圈玩家對 AI 的真實期待。 目前,6 個 AI 大模型在 Hyperliquid 上的地址如下,你也可以很容易的檢索到它們的倉位和交易記錄。 同時,nof1.ai 官網上也在前端可視化了它們目前的所有歷史交易記錄、倉位、盈利情況和思考過程,可以讓大家很方便的進行參考。 對完全不了解的讀者來說,幾個 AI 的具體交易規則是: 每個 AI 獲得 1 萬美元初始資金,可以交易 BTC、ETH、SOL、BNB、DOGE 和 XRP 的永續合約,目標是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實現收益最大化。所有 AI 必須自主決定何時開倉、何時平倉、使用多少槓桿。Season 1 會視情況運行幾週,Season 2 會有重大更新。 截至 10 月 20 日,也就是開始交易後的第三天,戰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當前領先梯隊是 Deepseek Chat V3.1,資金為 $12,533(+25.33%)。緊随其後的是 Grok-4,$12,147(+21.47%);Claude Sonnet 4.5 則為 $11,047(+10.47%)。 表現相對一般的是 Qwen3 Max,$10,263(+2.63%)。顯著落後的是 GPT-5,目前餘額 $7,442(-25.58%);最為拉胯的則是 Gemini 2.5 Pro,$6,062(-39.38%)。 最讓人意外又似乎情理之中的當然是 Deepseek 的表現。 說意外,是因為這個模型在國際 AI 圈的熱度遠不如 GPT 和 Claude。說情理之中,是因為 Deepseek 背後是幻方量化團隊。 這家管理規模超千億人民幣的量化巨頭,在進軍 AI 之前,就是靠算法交易起家的。從量化交易到 AI 大模型,再用 AI 來做真實的加密交易,Deepseek 有點像回到了老本行。 相比之下,OpenAI 引以為傲的 GPT-5 虧損超過 25%,谷歌的 Gemini 更是慘不忍睹,44 筆交易換來近 40% 的虧損。 在真實的交易場景中,或許光有強大的語言能力是不夠的,對市場的理解更加重要。 同樣的槍,不同的槍法 如果你從 10 月 18 日開始追蹤 Alpha Arena,會發現剛開始幾個 AI 都差不多,但越往後差距越大。 第一天結束時,最好的 Deepseek 也只賺了 4%,最差的 Qwen3 虧了 5.26%。大部分 AI 都在正負 2% 之間徘徊,看起來像是都在試探市場。 但到了 10 月 20 日,畫風突變。Deepseek 飆升到 25.33%,而 Gemini 跌到了 -39.38%。短短三天,頭部和尾部的差距拉大到了 65 個百分點。 更有意思的是交易頻率的差異。 Gemini 完成了 44 筆交易,平均每天 15 筆,像個焦慮的投機交易員。而 Claude 只做了 3 筆,Grok 甚至還有未平倉的持倉。這種差異不是提示詞能解釋的,因為它們用的是同一套提示詞。 從盈虧分布看,Deepseek 最大單筆虧損 348 美元,但整體盈利 2533 美元。Gemini 最大單筆盈利 329 美元,最大虧損卻高達 750 美元。 不同 AI(公版大模型,未經過二次調教),對風險和收益的平衡完全不同。 此外,你能在網站上的 Model Chat 選項裡看到不同模型的聊天記錄和思考過程,這些獨白特別有意思。 就像人類交易員有不同的風格,AI 似乎也展現出了不同的性格。Gemini 的頻繁交易和思考像個多動症患者,Claude 的謹慎像個保守的基金經理,Deepseek 穩健的像個量化老手,只說倉位,不做任何情緒評價。 這種性格感覺不像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在訓練過程中自然湧現的。當面對不確定性時,不同的 AI 會傾向於不同的應對方式。 所有 AI 看到的是相同的 K 線,相同的成交量,相同的市場深度。它們甚至用著相同的提示詞。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大的差異? 訓練數據的影響可能是關鍵。 Deepseek 背後的幻方量化,十幾年來積累了海量的交易數據和策略。這些數據即使不直接用於訓練,是否也會影響團隊對「什麽是好的交易決策」的理解? 相比之下,OpenAI 和 Google 的訓練數據可能更偏向學術論文和網絡文本,對實盤交易的理解可能不夠接地氣。 同時,有交易員推測,Deepseek 可能在訓練時特別優化了時間序列預測能力,而 GPT-5 可能更擅長處理自然語言。在面對價格圖表這種結構化數據時,不同的架構會有不同的表現。 看 AI 做交易,也是一門生意 當所有人都在關注 AI 的盈虧時,很少有人注意到背後這家神秘的公司。 搞出這個 AI 交易大戰的 nof1.ai,並沒有太大的知名度。但是如果你看一下它社媒的關注列表,還是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nof1.ai 背後似乎不是一群典型的加密創業者,而是清一色的學院派 AI 研究員。 Jay A Zhang(創始人)的個人簡介也很有意思: "Big fan of strange loops - cybernetics, RL, biology, markets, meta-learning, reflexivity." reflexivity(反身性)是索羅斯的核心理論:市場參與者的認知會影響市場,市場的變化又會影響參與者的認知。讓一個研究「反身性」的人來做 AI 交易市場實驗,本身就顯得很有宿命感。 讓所有人都能看到 AI 怎麼交易,看看這種「被觀察」會如何影響市場。 而另一個聯創 Matthew Siper 簡介顯示其為紐約大學機器學習方向的博士候選人,同時也是 AI 研究科學家。一個還沒畢業的博士生做項目,更像一個印證學術研究的項目。 nof1 的其他關注帳號中,還有 Google DeepMind 的研究員以及紐約大學的副教授,專門研究 AI 和遊戲。 從他們的動作和背景來看,Nof1 顯然不是為了搞個噱頭。SharpeBench 這個平台名字就很有野心,夏普比率是衡量風險調整後收益的金標準,他們或許真正想做的,是 AI 交易能力的基準測試平台。 有人猜測 Nof1 背後有大資本支持,也有人說他們可能在為後續的 AI 交易服務做鋪墊。 如果他們推出訂閱 Deepseek 交易策略服務,買單的人或許不在少數。而基於這個雛形,去做 AI 資管、策略訂閱和大企業的交易解決方案,也是一門可以預見的生意。 除了這個團隊本身之外,圍觀 AI 交易本身也有利可圖。 Alpha Arena 剛上線,就有人開始跟單了。 最簡單的策略就是跟著 Deepseek 做。它買什麼你買什麼,它賣什麼你賣什麼。同時評論區還有反向操作的人,專門做 Gemini 的對手盤,Gemini 買他就賣,賣他就買。 但跟單有個問題:當所有人都知道 Deepseek 要買什麼時,這個策略還有效嗎?這也是項目創始人 Jay Zhang 說的反身性,即觀察本身會改變被觀察的對象。 這裡還有一種頂級交易策略民主化的假象。 表面上看起來,每個人都能知道 AI 的交易策略,但實際上你看到的是交易結果,不是交易邏輯。每個 AI 的止盈和止損邏輯並不一定連續且可靠。 當 Nof1 在測試 AI 交易的行為,散戶在尋找財富密碼,其他的一些交易員在偷師,研究者們也在搜集數據。 只有 AI 本身不知道自己在被圍觀,還在認真地執行每一筆交易。如果說經典的圖靈測試是關於「欺騙」和「模仿」,那現在的 Alpha Arena 交易大戰,是關於加密玩家對於 AI 能力和結果的回應。 在這個結果主導的加密市場裡,會賺錢的 AI,可能比會聊天的 AI 更重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17:51

    亞馬遜雲端服務大規模故障,多家金融與消費平台受影響

    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 Amazon Web Services 今日下午發生大範圍中斷,導致多家公司服務受影響,包括人工智慧公司 Perplexity,以及金融平台 Coinbase 和 Robinhood。 亞馬遜在其 AWS 狀態儀表板上表示:「我們可以確認,美國東部區域(US-EAST-1)的多項 AWS 服務出現錯誤率上升與延遲增加的情況。」根據 Down Detector 的數據,從倫敦時間早上 7 點半過後,用戶抱怨數量急劇上升,出現了數以千計的服務異常回報。 亞馬遜的雲端服務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雲端平台,支撐了網際網路上相當大的一部分運作,約占全球雲端市場的三分之一,因此任何一次故障都會產生廣泛的連鎖影響。 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與線上股票交易平台 Robinhood 均表示 AWS 的問題正在影響它們的服務。AI 公司 Perplexity 則指出,這次中斷已影響其網站的穩定性。 根據 Down Detector 的數據,包括遊戲網站 Roblox、Fortnite 以及企業通訊服務 Slack 在內的多個平台也出現了客訴激增的情況,這可能與 AWS 故障有關。 更新: 亞馬遜雲端服務(AWS)在最新更新中指出,團隊已經找到導致錯誤率上升的潛在原因。AWS 表示: 「根據我們的調查,問題似乎與美國東部區域(US-EAST-1)內 DynamoDB API 端點的 DNS 解析有關。我們正透過多條平行管道加速恢復作業。此問題同時影響該區域的其他 AWS 服務,而依賴 US-EAST-1 端點的全球性服務或功能(例如 IAM 更新與 DynamoDB 全球資料表)也可能受到影響。在此期間,客戶可能無法建立或更新技術支援案件。我們建議客戶持續重試任何失敗的請求。」 在後續的最新公告中,AWS 表示已採取「初步緩解措施」,並觀察到部分服務開始出現恢復跡象。AWS 補充道: 「我們建議客戶重試先前失敗的請求。雖然部分請求已開始成功處理,但系統延遲可能仍會存在,且部分服務因累積工作量需額外時間完全處理。」 參考來源
  • 16:59

    OpenSea 計劃明年第一季推出 SEA 代幣,將撥出 50% 收益用於回購

    NFT 市場 OpenSea 將於 2026 年第一季推出原生代幣 SEA,並轉型成一家支援多鏈交易與永續合約交易的平台。 OpenSea 執行長 Devin Finzer 上週五在社群平台 X 上表示,SEA 代幣將於 2026 年第一季推出,其中代幣總供給量的 50% 將分配給 OpenSea 社群成員,包括早期用戶與其獎勵計畫的參與者,且這其中超過一半的份額將在首次申領期間發放。 根據公告,OpenSea 將在發幣時把 50% 的平台收益用於代幣回購,用戶也將能夠把 SEA 代幣「質押於自己喜愛的代幣或收藏品背後,以支持它們並參與平台生態」。OpenSea 尚未披露代幣總供應量,也未進一步說明分配機制或回購比例的具體計算方式。 特別是在 Hyperliquid、Aster 等新興去中心化交易所上,OpenSea 也計劃支援永續合約交易。目前該平台已經開放其行動端應用程式給封測用戶測試,預計在代幣生成活動(TGE)前正式上線。 https://twitter.com/dfinzer/status/1979200646763929835 這次預定的代幣發行正值 OpenSea 從 NFT 市場轉型為多鏈交易中心之際。截至 10 月,OpenSea 的月交易量達到三年來最高水準,其中加密貨幣交易額達 16 億美元,NFT 交易額為 2.3 億美元。數據顯示,該平台目前在以太坊 NFT 市場中占有約三分之二的市佔率,但交易量仍遠低於數位資產熱潮巔峰時期。 來源:The Block 參考來源
  • 16:23

    以太坊開發者警告,Paradigm 的影響力恐導致生態價值觀錯位

    以太坊開發者 Federico Carrone 近日警告,像 Paradigm 這類大型風投機構在以太坊生態中影響力日增,可能構成一項「長尾風險」。 企業力量 vs. 理念型社群 Federico Carrone 在週日的推文中指出,他並非對 Paradigm 有私人偏見,相反地,他認為 Paradigm 在加密領域確實創造了許多值得肯定的成果,例如資助開源專案、挖掘優秀研究人員等。但他強調:「任何一家基金只要在以太坊擁有類似的影響力,我都會提出同樣的擔憂。」 他認為以太坊不只是技術平台,而是一場具有哲學與政治意涵的開放運動,因此不應過度依賴任何單一企業或資本勢力。儘管 Paradigm 曾為社群帶來許多價值,但風投基金的本質是為出資人(LP)創造最大回報與影響力,這本沒錯,但當這種動機與開源社群的長期價值觀衝突時,「權力錯位」就可能發生。 「過去兩年我一直說,Paradigm 在以太坊中的影響力可能成為生態系的一項重要尾部風險。我相信在未來幾個月,這點將會越來越明顯。」 反對依賴單一力量 Carrone 列舉了 Paradigm 的幾個讓他感到擔憂的舉動,例如: 大量挖角以太坊頂尖研究人員與客戶端開發者 資助以太坊核心開源工具與函式庫(例如 Reth 執行客戶端) 與 Stripe 合作孵化新 L1 區塊鏈 Tempo,主打支付與穩定幣,由企業主導 在 FTX 投資失敗後曾短暫轉向 AI,後又在川普重返白宮、加密再度升溫後重返 Web3 布局 Carrone 認為,Paradigm 近期與金融科技巨頭 Stripe 合作堆出的區塊鏈 Tempo 採企業主導模式,由 Stripe 掌握網路控制權,與以太坊「去中心化、開源、公共基礎建設」的精神形成鮮明對比。因此,Federico Carrone 擔心 Paradigm 的技術與資源可能同時主導以太坊與新鏈,使其在加密治理中扮演過於強勢的角色。 因此,Federico Carrone 呼籲,即便 Paradigm 對以太坊有不少正面貢獻,以太坊依然應保持制衡機制,避免過度集中於單一資本勢力。例如,Federico Carrone 與其他開發者共同打造了一個新的以太坊客戶端 Ethrex,並在後續推文中進一步表示他期待 a16z 和 Founders Fund 的加密貨幣部門能夠聘請一些「真正懂技術、懂政治、又敢衝的加密圈玩家」,來帶領正確的項目,才能在生態裡對 Paradigm 形成制衡。 https://twitter.com/fede_intern/status/1979999384046621182 Federico Carrone 最後表示,時間會證明他是否錯誤,但「影響力集中化」不可避免會是未來以太坊生態需要正視的課題: 「真正的問題,不是企業參與,而是我們是否準備好面對當前與未來的權力結構變化。」
  • 15:28

    日本監管機構傳考慮允許銀行交易比特幣等數位資產

    根據《讀賣新聞》報導,日本金融廳(FSA)將開始研擬制度改革,允許銀行為投資目的取得並持有比特幣(BTC)等數位資產。 據報導,該制度將允許銀行以與股票和國債相同的方式交易加密貨幣,同時實施特定監管規範以確保其財務穩定性。金融廳也在考慮讓銀行集團能夠登記成為「加密資產交易業者」,以提供加密資產的買賣與兌換服務,此舉旨在透過可信賴的銀行機構,讓民眾的投資過程更加便利。 這項議題預計將在近期召開的金融審議會(首相的諮詢機構)作業部會上進行討論。
  • 14:58

    BingX 與 John Terry 攜手於 TOKEN2049 新加坡,分享「偉大之道」的祕訣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與 Web3 AI 公司 BingX,以「冠名贊助商」身份亮相全球最大加密盛會 TOKEN2049 新加坡站,圓滿結束為期兩天的精彩行程。BingX 不僅展示其在 AI 與區塊鏈融合領域的領導地位,也透過策略合作、主題演講與社群互動,鞏固其作為產業創新引領者的地位。 John Terry 現身 TOKEN2049,展現跨界領導力 活動最大亮點之一,為 切爾西足球俱樂部傳奇隊長 John Terry 的現身。他作為 BingX 與切爾西持續合作的一環,與 BingX 共同出席 TOKEN2049,延續雙方年度主題 「Trained on Greatness(偉大之道)」。 BingX 首席產品長 Vivien Lin 與 Terry 攜手登台,進行專場對談,從足球與金融兩大領域出發,分享關於領導力、團隊精神與自信養成的深刻見解。兩人一致認為,成功的核心精神在於持續進步與集體力量,並提出四大關鍵理念: 勝利心態(Winning Mindset):成功來自持續學習、與強者為伍,並保持成長型思維。 文化與團隊精神(Culture & Team Spirit):真正的卓越來自集體努力,應重視每位成員的貢獻。 紀律與準備(Discipline & Preparation):長期堅持與無數幕後努力,奠定高層次表現的基礎。 領導力(Leadership):以身作則、懂得傾聽並分擔責任,是贏得信任與成果的關鍵。 Terry 在會中分享道: 領導不只是發號施令,更重要的是傾聽。我曾帶領許多年輕球員,他們的新觀點讓整支隊伍更強。最好的團隊會尊重每一個聲音,不論年齡或經驗。真正的領導力在於知道何時說話、何時退後、何時讓他人帶領,因為唯有每個人都被聽見、被重視,團隊才能茁壯成長。 BingX 探索 AI 與區塊鏈的無界未來 在第二場主題演講中,Vivien Lin 以 《Borderless Money and Intelligence:The Next Wave of Crypto x AI》(無界的金錢與智能:加密與 AI 的下一波浪潮) 為題,探討 AI 與區塊鏈的深度融合。 她指出,區塊鏈藉由去中心化共識機制重新分配信任,而 AI 則透過龐大的鏈上數據,帶來透明與智慧化的決策洞察。她強調,「資料品質」是未來競爭的核心優勢,而 AI 已從輔助者進化為「共創者」,能民主化先進工具,並主動學習以滿足使用者需求。 Vivien表示: 從我們持續擴大的 BingX AI 產品生態到跨產業的合作夥伴關係,BingX 正在連結文化、科技與社群。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追隨潮流,而是以具意義的產品與合作,引領全球使用者走向更具智慧與信任的未來。 關於 BingXBingX 成立於 2018 年,是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與 Web3 AI 公司,服務超過 2000 萬全球用戶。平台提供涵蓋 BingX AI、衍生品、現貨交易、跟單交易在內的完整產品與服務,滿足從新手到專業交易者的多元需求。BingX 致力於打造可信賴、智慧化的交易平台,並持續開發創新工具,幫助用戶提升交易表現與信心。2024 年,BingX 成為 切爾西足球俱樂部官方合作加密貨幣交易所,成功邁入體育贊助領域。 本文為官方提供之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投資建議,讀者務必自行做好審慎評估。
  • 14:54

    BingX 正式獲得 ISO/IEC 27001 資訊安全認證,再創全球信任與合規新標竿

    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與 Web3 AI 公司 BingX 今日正式宣布,已通過 ISO/IEC 27001 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國際認證。 此項成就象徵 BingX 在資訊安全、數據保護及營運卓越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進一步展現公司對全球用戶安全與信任的長期承諾。 全球公認資訊安全標準,彰顯卓越防護實力 ISO 27001 是全球最廣泛採用的資訊安全管理框架,針對風險評估、資產管理、資料加密、存取控制、事故應變及營運持續等多個面向,訂立嚴格要求。 BingX 通過認證,代表其資訊安全架構、治理模型及內控流程,皆達到 國際最高級別的安全準則,能有效防範風險、保護用戶數據。 此項認證也凸顯 BingX 致力於在業務每個層面實踐世界級安全標準——從數據管理、支付系統,到 AI 驅動的產品架構,全面落實「安全即信任」的核心理念。 這一成果不僅強化 BingX 作為交易所的信任基石,更體現其打造 透明、可信、合規的 Web3 生態系 的長遠願景。 以信任為本,奠定金融未來安全根基 BingX 首席業務長 Daniel Lai 表示: 安全是信任的基礎,而信任則是金融的根基。通過 ISO 27001 認證,不僅驗證了我們在全球資訊安全與風險管理上的堅實體系,更向用戶、合作夥伴及監管機構證明,BingX 的資訊防護標準不僅符合,更超越國際規範。 隨著我們持續拓展 AI 與 DeFi 生態系,BingX 仍將秉持誠信、透明與最高標準的安全承諾。 BingX 透過遵循 ISO 27001 的全面框架,確保公司及用戶的資訊資產,能有效抵禦新興網路威脅。此一成就進一步鞏固 BingX 在 Web3 安全與合規領域的領導地位,為加密產業的負責任創新樹立全新標竿。 關於 BingX BingX 成立於 2018 年,是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與 Web3 AI 公司,服務超過 2000 萬全球用戶。平台提供涵蓋 BingX AI、衍生品、現貨交易、跟單交易在內的完整產品與服務,滿足從新手到專業交易者的多元需求。BingX 致力於打造可信賴、智慧化的交易平台,並持續開發創新工具,幫助用戶提升交易表現與信心。2024 年,BingX 成為 切爾西足球俱樂部官方合作加密貨幣交易所,成功邁入體育贊助領域。 本文為官方提供之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與投資建議,讀者務必自行做好審慎評估。
  • 13:27

    Wintermute 創辦人談 1011 清算事件:加密市場需引入熔斷機制,短期內不會有山寨季

    「我們一直是淨多頭,不可能主動砸盤。」 本文出自 The Block 編譯|Odaily 星球日報(@OdailyChina);譯者|Azuma(@azuma_eth) 編者按:10 月 11 日,加密貨幣市場遭遇史詩級大暴跌(詳見《1011 驚魂夜:加密市場瞬時暴跌,200 億美元灰飛煙滅》),如今雖已過去近一週,但圍繞著當日暴跌原因及其後續影響的討論仍未停歇。 10 月 15 日,業界最主要的做市商 Wintermute(暴跌當日曾網傳暴雷,但事後已闢謠)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Evgeny Gaevoy 參加了 The Block 的播客節目,就「1011」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為該播客中的主要內容,由 Odaily 星球日報編譯,出於閱讀流暢性考慮,內容有一定刪減。 完全失序的一小時 主持人:讓我們直接進入正題。10 月 11 日發生的事,對整個市場來說都非常震撼。你能否帶我們回顧一下,當天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觸發了暴跌?Wintermute 在這樣的情形下是如何應對的? Evgeny Gaevoy:說實話,我們仍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全搞清楚這場暴跌的來龍去脈,但有一點很明確——導火線似乎又是一系列與川普相關的新聞,這逐步引發了整個加密貨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清算事件。 那一天對所有人都極其異常——不僅對普通交易者,對做市商而言也是如此。一小時內,市場完全失序。 稍後我們會談到 ADL 機制(可參考閱讀《詳解永續合約的ADL機制,為什麼你的獲利神單會被自動平倉?》),也會聊到這次崩盤與以往市場波動有什麼不同。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天對許多人而言,是非常艱難、前所未有的。 仍不清楚誰損失最大,或許是對沖機構 主持人:公開統計數據顯示,當日約有 190 億美元被清算,但由於 Binance 並未完全披露數據(系統每秒只能顯示一次清算事件),實際數字可能要大得多,至少在 250 到 300 億美元之間。這意味著,最近的這場清算規模是先前第二大清算事件的五倍以上。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系統中槓桿率過高?還是某些關鍵基礎設施失靈?使得像你們這樣的做市商無法及時介入以阻止連續崩盤。 Evgeny Gaevoy:我認為這是多重因素的疊加結果。一方面,系統中的槓桿確實更多;另一方面,市場也有了更多代幣品類、更多永續合約產品,以及更多交易這些永續合約的大型平台。回想三四年前,我們根本沒有這麼多具備巨額未平倉合約量、潛藏巨大崩盤風險的永續合約產品。就市場成熟度而言,雖然整體確實比過去更完善、更精密,但這種發展也衍生出諸多問題。 目前我們仍不清楚究竟是誰「爆倉」了、誰損失最大,但我懷疑很多虧損嚴重的機構其實在運行多空對沖策略(long-short strategy),比如他們可能會做空比特幣、做多某些山寨幣,他們本以為這樣能對沖風險,結果卻被 ADL 機制「打臉」了。 此外,當市場出現極端下跌時,各種交易路徑往往會卡死。對於做市商來說,這尤其麻煩。例如你在 Binance 買入,在 Coinbase 賣出,結果發現你在 Coinbase 上的穩定幣越來越多,在幣安上卻接了一手代幣——但此時兩邊的提現都被堵死,根本無法轉移資產。 所以,當人們說「做市商退出市場、不願提供流動性」時,更多時候並不是「不願意」,而是「根本做不到」——既無法在此處報價,也無法在彼處掛單,因為資產根本動不了。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中心化交易所(CEX),DeFi 也未能倖免。這正是最棘手的癥結——你根本無法進行跨平台調倉。 不夠透明的 ADL 引發混亂 主持人:你提到 ADL(自動減倉),我猜可能有 90% 的加密貨幣用戶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你能解釋一下 ADL 的原理嗎?以及為什麼它在這次事件中引發了如此多的混亂?還有,當做市商無法在多家交易所同時活躍時,這對市場效率會造成什麼影響? Evgeny Gaevoy:ADL(Auto-Deleveraging,自動減倉)本質上是交易所的「最後防線」機制。一般情況下,當你持有的永續合約倉位保證金不足時,交易所會直接在市場上平倉你;如果平倉不成功,按理應該由保險基金承擔虧損。 ADL 機制通常根本不會被觸發,很多交易所已經多年沒用過它。它設計之初就是「萬不得已」的手段。在極端情況下,例如像 1011 那樣大規模的下跌及連環爆倉,如果繼續透過訂單簿強行平倉,價格可能直接打到「零」,整個交易所會陷入資不抵債,而做空方則暴利。所以交易所會嘗試用 ADL 來強制抵消部分空頭倉位,這相當於讓系統人為匹配空頭與被爆的多頭,形成一種「虛擬抵消」,防止價格徹底崩塌。 理論上這是個「優雅」的解決方案,但前提是執行要有序,這次則顯然非常混亂。最大的問題在於——ADL 的執行價格是怎麼制定的?這將成為未來數日甚至數週內,眾多交易機構向交易所質詢的焦點。 這次不少機構的倉位都以極其離譜的價格被動平倉。以我們為例,有的 ADL 價格完全不合邏輯,市場價在 1 美元,而我們的空單則被系統以 5 美元的價格強制平倉。這根本無法對沖,只能瞬間吃啞巴虧。 存不存在「免 ADL」特權? 主持人:據我所知,Ethena 與某些交易所簽有免 ADL 條款。像你們這樣的大型做市商能否獲得類似的保護?為何 Ethena 能有這樣的特殊待遇? Evgeny Gaevoy:首先我不完全確定 Ethena 是否享此特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Ethena 主要只交易 BTC 和 ETH,這些主流幣種本身就較少觸發 ADL。ADL 更多作用於各類山寨幣和 meme 幣。若存在此類保護機制,我們當然求之不得。 但交易所是否應該廣泛提供此類條款?未必,我認為若實施則必須公開透明,投資人需要知悉哪些未平倉合約享有免 ADL 特權,否則將形成惡劣的市場結構。我們當然歡迎此類保護,但前提是必須建立高度透明的揭露機制,不然所謂的特權只是陰謀論罷了。 另外有個關鍵點很少被討論,某些交易所(如 Coinbase 和 Kraken)曾推行做市商流動性保護計劃,昔日的 FTX 也有類似設計,該計劃允許做市商接管即將清算的倉位,繞過保險基金與 ADL。讓最具風險承受能力的做市商來消化這些風險。然而在本次遭遇大規模清算的主流平台上,此類計畫集體缺席,我認為重啟此類計畫將極大改善市場韌性。 市場是否需要引入「熔斷機制」 主持人:X 上也在流傳一種說法,認為這次清算潮之所以比以往更嚴重,部分原因在於 Hyperliquid 現在是全網未平倉量前三的交易所之一,而且它的許多數據非常透明——包括清算價位等信息,而這些信息本來在 Binance、OKX、Bybit 等中心化交易所是完全看不到的。有些人就此認為,這可能讓某些人更容易估算出「我們只要把價格打到這裡,就能觸發這些清算」,於是人為地引發了清算連鎖反應。在你看來,這種透明性是否真的可能助長了這次清算潮,導致部分資產暴跌 90% 甚至更多嗎? Evgeny Gaevoy:我認為,如果全世界只有 Hyperliquid 這一家交易所,那這種「針對性狙擊」的陰謀論可能更有道理——也就是說,確實有人專門盯著 Hyperliquid 去引發這場連鎖清算。但實際上,大量未平倉量依然存在於那些看不到清算點位的交易所上,所以我覺得這種說法成立的可能性較小。 我認為更有意思的點在於,Hyperliquid 是未來的產業方向嗎?也就是說,它這種「所有清算點公開可見」的機制,是否可能成為業界標準? 我個人認為,Hyperliquid 最終應該在透明與隱私之間找到平衡——目前的資訊揭露確實有點「過量」了。一種解決方式是提高隱私性;另一種潛在的方案則是引入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s)。 這個功能在所有中心化交易所都沒有,雖然我大致能理解原因,但確實應該有。特別是對於一些穩定資產或主流代幣,當你看到它脫錨到 0.6 美元時,就該暫停交易或切換為拍賣模式,而不應該讓它無止境地下跌。 在傳統金融市場,幾乎每個交易所——無論是股票、期貨還是商品——都配有熔斷機制。它會防止標的資產在短時間內暴跌過多,系統會自動暫停交易或進入競價模式,或者兩者結合。但在加密市場裡,沒有任何一家交易所有這種機制,這一直讓我很困惑。如果有熔斷機制,其實可以保護很多散戶投資者免於被連續清算。 當然,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只有一家交易所(例如 Coinbase)採用熔斷,而 Binance 沒有,那會有用嗎?畢竟很多價格發現其實是發生在 Binance 上。這樣一來,即使 Coinbase 停止交易,幣價仍然會在其他平台(包括鏈上市場)繼續波動。所以如果只是單一交易所採用熔斷機制,它可能效果有限。要真正有效,大多數交易所都得協同採用。 這其實是一個權衡問題(trade-off)。你要在兩種風險間做出選擇:是任由價格暴跌、清算所有多頭倉位?還是選擇暫停交易、確保交易所維持償付能力? 舉個例子,如果比特幣在某個交易所暴跌 20%,作為交易所,你完全可以判斷這是一個異常波動,而不是基本面崩潰,這時候啟用熔斷是合理的;但如果是一種山寨幣跌了 50%,那就可能屬於正常波動,可以讓市場自己出清。所以熔斷機制至少應該在特定交易對或資產類型上引入。 交易所是否會主動「拔網線」? 主持人:過去也有傳言說,一些交易所會「假裝宕機」,其實是在人為觸發熔斷。例如 2020 年疫情暴跌那次,BitMEX 曾在崩盤途中離線,當時市場普遍猜測他們這麼做是為了避免價格暴跌 99%。你覺得當時這是真的熔斷行為嗎?還是只是因為技術架構撐不住了?更進一步,為什麼到現在像 Binance 這樣的交易所仍然會宕機?明知道會有巨大的交易需求浪潮,卻仍然沒改進? Evgeny Gaevoy:我傾向於認為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是正確的。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大多數中心化交易所的基礎設施都很糟糕,遠遠達不到傳統金融市場(如芝加哥交易所、紐約證交所、納斯達克)的技術水準。雖然有歷史原因,但短期內沒人會真的去遷移到 NASDAQ 層級的技術架構。 也正因為技術水平如此落後,這些平台經常在高負載時直接崩潰。我覺得這是比什麼陰謀論都更合理的解釋。我並不認為交易所會故意「宕機清算散戶」來賺保險基金的錢,那樣做風險太大。 從商業角度來看,對交易所和做市商來說,讓散戶持續交易、反覆博弈、長期留存,遠比「每年清洗一遍散戶」更有利可圖。因為一旦大家被清空,很多人會徹底離場、不再回來。 會有機構暴雷嗎? 主持人:我還記得 Luna 崩盤那次,雖然沒這次嚴重,但影響也很深。當時我們花了大約兩三週才發現 Three Arrows Capital(3AC)其實已經破產。而這次的清算規模比那時大 5 到 10 倍。雖然外界有猜測認為一些做市商、交易公司、借貸機構受到了重創,但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哪家徹底爆倉或倒閉,最多只是聽到幾家交易公司「虧了一點錢」。你覺得接下來會有哪家機構被發現暴雷嗎?畢竟這次未平倉量和清算規模都創紀錄了。 Evgeny Gaevoy:我認為,與 2022 年相比,現在市場的相互糾纏程度(interconnectedness)降低​​了很多。那時候 Three Arrows 一倒,整個市場被它的多頭倉位直接拖垮。 現在如果說一個做市商真的倒閉了,你應該去問它會影響誰?影響鏈條有多長?大家最擔心的是其實是「傳染效應」。還記得 Alameda 當時是怎麼做的嗎?他們在反彈的時候就開始瘋狂拋售 DeFi 上的資產,大家都能看到,非常明顯。 如果做市商真的破產了,比如說是 Wintermute ——這只是一個假設——那結果會怎樣?我們有一些貸款,那些可能會全部變成零;我們還有一些和協議簽的做市合約,這些可能還在;破產後我們理論上還可以賣掉一部分資產來回收資金,或者直接跑路(開玩笑);此外我們還有結算對手方,他們可能在我們這裡存有保證金,比如 BTC 或 ETH。 所以說,真正的影響範圍主要包括做市商所服務的協議(protocols)以及與做市商有保證金往來的交易對手(counterparties)。最糟的情況就是他們為了套現去拋售手上的 BTC 或 ETH,但這種情況的影響範圍其實很有限。 如果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做市商可能真的被「滅頂」,他們可能會賣掉手裡一些特定代幣,比如自己負責做市的項目代幣,但老實說這樣做通常也無濟於事,因為這些代幣的流動性有限,拋售太明顯,市場會立刻察覺。 所以整體來看,這次的傳染範圍相比 2022 年是非常有限的。當時像 Three Arrows 借給 Genesis,Genesis 又從 Gemini 借錢,全行業互相牽連,最後一連串破產,而現在的體系要乾淨得多、風險隔離也更好。 極端行情後的經驗與教訓 主持人:這次事件後,你們有沒有什麼反思或教訓?例如在因應策略、風控或避險機制上,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 Evgeny Gaevoy:這類事件的挑戰在於,它們可能一年、兩年才會發生一次。你能從中學到很多,但如果專門為這種「黑天鵝」投入大量資源去優化,未必划算。 很多做市商其實這次乾脆就退出市場了,因為這種極端行情根本不適合他們的系統。我們還在,但也只是以非常有限的倉位在參與——前面提過的庫存問題讓我們操作空間受限。雖然並非首次遇到這種情況,但這次確實比以往更艱難。如果再加上 ADL(自動減倉),就更棘手了。 我們確實從這次的經驗中學到了一點,就是要更好地處理 ADL 事件。雖然我們的系統反應很快,能立刻偵測到未平倉變化並自動調整倉位。但當你收到 Binance 發來的 500 封 ADL 郵件時,也還是得人工管理。當然你也可以設計一個完美的系統,讓它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自動完美交易,但這對一年中其他 364 天來說沒意義,不值得投入。 我們今天早上也開了會討論下一步的改進,例如在報價系統中,我們內部設有大量的「熔斷保護」(circuit breakers),這次觸發得太頻繁了,幾乎每分鐘都在斷線。我們可能會在未來的極端行情中讓它觸發得沒那麼激進。 整體而言,我們對自己的應對表現是滿意的。雖然在 ADL 上有些虧損,但也因為高波動賺了不少,互相抵銷後整體不錯。當然還能更好,但整體沒問題。 比較煩的是現在 FUD 很多,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跟對手方、合作協議溝通、解釋我們的庫存狀況等。這雖然麻煩,但也情有可原——畢竟大家都很緊張嘛。 後市預期是什麼? 主持人:所以,展望未來幾個月,你怎麼看?這次清算規模創歷史紀錄,遠超 FTX、Luna 等事件,但這次好像沒人覺得「世界末日」了,只是很多人虧慘了。 Evgeny Gaevoy:我認為接下來幾個月主要的影響會是:主流幣(majors)之外的板塊都會受到衝擊,因為這次爆倉主要集中在山寨幣上。現在市面上的山寨幣和 meme 幣數量比四年前多得多,投資者的錢更少、更謹慎,所以我覺得山寨幣的市場熱度會明顯下滑。當然,每天都有新的散戶入場,所以市場遲早會復甦,但短期來看,不會出現大的「山寨幣季節」。 反而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以太坊、甚至 Solana 這次的表現都很穩。例如 Cosmos(ATOM)一度跌了 99.9%,而 BTC、ETH 最大跌幅只有 15%,非常溫和。 流動性將進一步向 BTC、ETH、SOL 匯集 主持人:這是否意味著市場和資產本身的成熟度提高了? Evgeny Gaevoy:我認為是的。比特幣現在已經是機構級資產了。有 ETF,有 MicroStrategy 的加持,還有 CME 期貨等基礎設施。以太坊基本上也接近這種地位,Solana 也在靠近。 所以我不擔心 BTC 會出現什麼巨幅閃崩,除非遇到非常奇怪的黑天鵝,例如量子計算攻擊這種級別的事。 這其實是積極訊號,說明一些主流資產已經「安全得可以長期持有」。ETF 越多、准入通道越廣,它們的波動就越受限,也意味著你可以更有信心、更高槓桿地持有 BTC、ETH、甚至 SOL。未來我們也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槓桿和流動性往這些資產集中。 Wintremute 的應急響應機制 主持人:你們的人主要在倫敦,對吧?雖然你們也有海外辦公室,但我猜你們大部分交易團隊和核心成員都在倫敦。這次行情發生的時間,對倫敦來說已經挺晚了,幾乎是晚上甚至凌晨。那當你們的交易員都在睡覺時,如何應對這種突發事件?你們會有其他國家的團隊立刻接手嗎?現在的交易自動化程度有多高?這些突發事件如果發生在你們時區最糟的時刻,你們要怎麼處理? Evgeny Gaevoy:是啊,這方面其實我們要感謝「川普行情」(Trump rallies),我們早就習慣這種情況了——極端行情往往就發生在週末或倫敦時間週五深夜。 所以雖然這次還是挺讓人震驚的,但我們其實是有準備的。當然,說實話這對交易員的生活平衡很糟糕,但這在任何交易公司都是如此。 一般我們是這樣分工的——倫敦辦公室和新加坡辦公室接力。大概在倫敦時間晚上 10 點到 11 點左右,新加坡團隊會接手交易,倫敦這邊的人才開始慢慢「放鬆」,而這次行情是在交接前爆發的,所以我們還沒來得及放鬆,大家都被捲進去了。那一夜確實特別忙。 主持人:我和另一家做市商聊過,他們說他們有裝置會在夜裡把交易員叫醒,如果市場出現劇烈波動的話。我想那可能是因為他們規模沒有你們大,沒有全球團隊接力。你們也會這樣嗎?例如如果某個資產突然暴跌 15%,會有人被系統叫醒嗎?還是你們現在分佈得夠廣,能放心睡覺? Evgeny Gaevoy:基本上,只有當情況真的非常糟、我們虧了很多錢時,我才會被叫醒。所以其實那天晚上我睡得挺好。 第二天早上八點醒來,看到 Twitter 上一堆人在問「你們是不是死了」之類的訊息,我才開始處理那些 FUD。團隊那晚幾乎沒睡,但我睡得不錯。 這也是經營一家大型、自營交易(prop trading)公司的「奢侈之處」——你有足夠多的交易員能接力,你可以安穩睡覺,第二天再處理問題。 所以如果我凌晨三點被叫醒,那就說明真出大事了。到目前為止,這種事還沒發生過。 對於 DeFi 表現的看法 主持人:從這次的事件中,你們有沒有在鏈上(DeFi)那邊發現什麼特別的現象?雖然你們在 DeFi 的活動不算多,但也有一些操作。這次有沒有哪部分出問題或讓你意外的?例如我注意到 Aave 在這次暴跌中表現很好,清算並不多,系統相當穩健。相較於過去,DeFi 這次其實蠻堅挺的。 Evgeny Gaevoy:我們那邊在 DeFi 上看到太糟糕的情況。但確實在 DeFi 上也遇到和 CeFi 一樣的問題:庫存不足(inventory issue)。 我們的倉位在 Binance 上,但轉不出來,所以在 DeFi 上能賣的全賣光了,而在 Binance 上能買的全買了,但沒法轉移資產過去,只能乾等庫存回流。當然,我們本來也可以去借資產來做市,但那風險很大,可能被清算。另一個方法是對不同市場(例如 DeFi 和 Binance)的 USDC 報不同價格,做跨市場套利,但那也很難操作。 這種極端事件其實一年才發生一次,你根本沒辦法為它專門搭系統。我們看到大多數競爭對手在這次事件中乾脆停掉了 DeFi 交易,可能是他們的風控斷路器觸發了。 我對我們的表現還是挺滿意的。雖然本可以賺更多錢,但確實就是庫存用光了。 關於 FUD 主持人:最後一個問題 —— Wintermute(WM)幾乎成了加密社群眼中的「替罪羔羊」。市面上出現任何風吹草動,大家都怪到你們頭上。例如有人發現你們在暴跌前往 Binance 存了數億美元,就立刻造謠你們在砸盤,其實我知道那只是中性套利倉位(delta neutral trade),但謠言還是滿天飛。這種輿論你們還會在意嗎?雖然你們不靠散戶,也不靠推特輿論,你們更關注的是 LP(流動性提供者)和合作協議。但你個人怎麼應對?會生氣嗎?還是已經看淡了? Evgeny Gaevoy:老實說,我已經完全看開了。我只是很難過有人會這麼愚蠢。他們把毫無關聯的數據片段拼在一起,得出荒謬結論,還自信滿滿。 例如,有人看到我們在那一天往 Binance 存了 7 億美元,就大喊「Wintermute 要砸盤」,但他們根本沒看我們同一天也提出了差不多一樣多的金額。這些人其實就是在賭山寨幣的散戶——而我們剛好是從他們身上賺錢的人。 所以這是一種「生態關係」吧——他們在加密推特上瞎嚷嚷,我們從他們的愚蠢中獲利。有點悲哀,但如果他們都聰明了,我們的交易量可能還真會下降。 我們一直是淨多頭 主持人:你們未來會考慮擴展到做市之外的業務嗎?例如自營交易、投資或別的? Evgeny Gaevoy:其實我們一直都有做一些其他業務,但外界有個誤解,以為我們天天做空。實際上我們幾乎一直是淨多頭(long)。 我們從 2022 年甚至更早就開始整體看多。我們有風投部門,投了很多項目,也因此拿到不少鎖倉代幣。我們還持有大量 BTC、ETH、HYPE、SOL 等核心資產。我們不可能砸盤,因為那會直接傷害我們自己的持倉。 在風險管理上,我們有明確的規則:我們的多頭倉位不會超過淨資產的 25%,即使市場明天全崩,我們最多損失 25%,不會破產。我們也不會把超過 35% 的淨資產放在單一平台上,所以即使 Binance 明天像 FTX 一樣倒閉,我們也還能活。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能撐過 FTX 崩盤,也能挺過駭客攻擊。除非前五名交易所同時消失,否則我們都能生存。 原文來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Odaily 星球日報
  • 11:39

    MrBeast 申請註冊「MrBeast Financial」商標,疑將進軍加密與金融科技領域

    知名 YouTuber MrBeast 的商業實體 Beast Holdings 近日向美國申請註冊「MrBeast Financial」商標,申請內容顯示他可能準備進軍加密貨幣與金融科技領域。 根據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的文件,Beast Holdings 所提交的商標申請涵蓋多項與數位資產有關的服務,其中包括: 加密貨幣支付處理(cryptocurrency payment processing) 加密貨幣交易與兌換服務(crypto exchange services) 透過去中心化交易所(DEX)進行交易 提供可下載的軟體與 SaaS(軟體即服務)工具,用於金融服務管理與加密資產操作 儘管 MrBeast 目前以挑戰極限的影片與大規模慈善活動聞名,但此次申請內容顯示,他可能打算在金融科技(FinTech)與 Web3 領域擴張版圖。 消息曝光後,社群上開始出現大量猜測,有人認為「MrBeast Financial」可能是加密貨幣交易所、Web3 銀行,甚至是面向粉絲的加密入口平台。若計畫成真,憑藉他龐大的全球粉絲量,這將可能成為讓數百萬人接觸加密資產的新入口。 但需要強調的是,目前這項商標申請仍處於初期階段,尚未分配審查員。且商標註冊不代表產品一定會推出,也可能只是為未來布局做準備。不過,考量 MrBeast 的影響力與跨界能力,此舉仍被視為 Web3 與創作者經濟結合的重要信號。 參考來源
  • 11:14

    高市早苗執政在望、日圓貶值助攻行情;日股狂飆千點創歷史新高

    日本股市週一大幅走高,在政治局勢明朗與市場對財政寬鬆政策預期升溫的帶動下,日經 225 指數開盤即強勢上攻,飆升逾 1,000 點,創下盤中歷史新高。東證指數亦同步上揚,延續近來的強勁漲勢。 政局趨穩與寬鬆預期推動 市場樂觀情緒主要來自於,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在失去與公明黨26年合作關係後,迅速尋求與在野黨日本維新會(Ishin)組成聯合政府。雙方預計於今日(20日)達成協議,使高市在明日(21日)的首相指名投票中勝出的機率大幅提高,政局不確定性隨之下降。 三井住友DS資產管理公司策略師市川雅浩指出: 「若新政府能順利成形並維持穩定運作,股價上漲的趨勢仍有機會延續。」 分析人士認為,市場已開始押注高市上任後將延續以財政刺激與貨幣寬鬆為核心的「安倍經濟學」政策路線。 日圓走貶助攻 在外匯市場上,隨著高市可能推動擴張性財政政策,市場對財政赤字增加與貨幣政策偏鬆的預期升高,日圓走勢持續疲弱,兌美元匯價貶至150日圓後半區間。法人指出,日圓貶值不僅強化出口企業競爭力,也吸引外資增加對日本股市的配置。 汽車、機械、電子零組件等外銷產業成為盤面主要買盤焦點,多家大型權值股股價上揚,推動指數快速走高。投資人普遍認為,只要政策維持寬鬆與匯率環境有利,日股仍具上行空間。 資金加碼信心轉強 ETF與跨境投資受惠 政局穩定、日圓貶值與政策寬鬆預期共同推動日本股市飆升至歷史新高。今晨日經 225 指數晨飆升1,388.25 點(2.92%),報48,970.40點,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東證一部指數早盤上漲2.01%,收在3,234.09 點。
  • 10:44

    崩盤前做空的「內幕巨鯨」再次放空比特幣;交易員 Andrew Kang 大舉加倉做空以太幣

    內幕巨鯨再次放空 此前在 10 月 11 日崩盤前做空,進帳 1.6 億美金的鏈上巨鯨又再次開設比特幣空單。根據鏈上分析師 @ai_9684xtpa 分享的資訊顯示,該巨鯨於今晨以十倍槓桿開倉做空。該巨鯨持有 700 顆比特幣空單,總價值約 7,580 萬美金,截至目前為止浮盈約 57 萬美金。 不過,根據 Zombit 此前報導,該巨鯨的身份為已破產交易所 BitForex 的前執行長 Garrett Jin ,Garrett Jin 在社群平台上證實此消息,澄清他是幫客戶代為操作,並強調客戶持有大量比特幣現貨,因此這些空頭部位並不是裸空,而是對沖現貨部位的套保操作。 交易員 Andrew Kang 也在放空 與此同時,Mechanism Capital 創辦人 Andrew Kang 似乎也對當前市場持看空立場。根據鏈上數據顯示,其關聯地址於昨日大舉加倉做空,目前在 HYperliquid 上持有約 15,280 顆以太幣空單與 288 顆比特幣空單,倉位價值分別為 6,000 萬美金與 3,120 萬美金,但目前皆處於浮虧狀態。 不過,Andrew Kang 仍然保留其在 0.425 美元時建倉的 ENA 多頭部位,倉位價值約 2,000 萬美金,目前浮盈約 195 萬美金。
  • 09:49

    BitMine 自市場崩盤後已增持 15 億鎂 ETH;Tom Lee 反向警告:企業儲備泡沫正在破裂!

    Fundstrat 的共同創辦人 Tom Lee 表示,數位資產儲備(DAT)的炒作熱潮可能正接近尾聲,但他強調自己仍看好以太幣(Ether),並且自市場崩盤後至今,已買進價值 15 億美元的 ETH。 崩盤後大舉購買 ETH 根據 Arkham Intelligence 與追蹤 BitMine 錢包的帳號「BMNR Bullz」的鏈上數據顯示,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在過去一週內買入了 379,271 顆 ETH,總價接近 15 億美元: 市場崩盤週末後:202,037 ETH 隨後週四:104,336 ETH 週六:72,898 ETH BitMine 目前是全球最大的 ETH 儲備公司,持有超過 300 萬顆 ETH,佔供應量 2.5%,價值約 117 億美元。令人注意的是,它自 7 月初 ETH 價格仍在 2,500 美元左右時才開始買入,卻已快速達成其「持有全球 5% ETH」目標的一半。 Tom Lee 對此指出: 「以太坊有可能像 1971 年後的股市與華爾街那樣,取代黃金成為新主流,就像 ETH 可能翻轉比特幣一樣。」 DAT 泡沫正在破裂 儘管 BitMine 狂掃 ETH,Tom Lee 仍認為數位資產儲備(DAT)泡沫可能已經開始破滅。他指出,許多 DAT 目前的股價已低於其持有資產的淨值(NAV),表示市場對其真實價值已失去溢價。他在接受《Fortune》採訪時表示: 「如果這還不是泡沫破裂,那什麼才是?」 研究機構 10x Research 也指出,像 Metaplanet、Strategy 等主要 DAT,都出現接近或低於 NAV 的情況。 但他們也補充,若 DAT 擁有雄厚資本與熟悉市場波動的管理團隊,仍有機會「創造顯著 alpha(超額收益)」。同時,火幣創辦人李林也傳出已籌集約 10 億美元,準備進入以太幣儲備投資領域。 「黃金太強」、加密市場信心仍在復原 Tom Lee 對 CNBC 表示,投資人仍在從歷史性去槓桿事件中「舔舐傷口」,但也因為黃金今年表現驚人,產生了「金本位嫉妒(gold envy)」。 「這不是加密市場的週期頂部。槓桿多頭部位已在歷史低點附近,我認為……我們在谷底,正慢慢爬升。」
  • 09:34

    艾略波浪理論分析師:比特幣「第五波」已結束,牛市已結束

    Ledn 首席投資長、同時也是艾略波浪理論專家的 Jon Glover 提出警告,其表示比特幣自 2023 年初展開的這波牛市,隨著價格從 12.6 萬美元跌至 10.4 萬美元後,很可能已經結束。 牛市結束、熊市開始 Jon Glover 預期,比特幣將步入一段持續性的熊市,價格可能跌至 70,000 美元甚至更低,從目前約 108,000 美元起算,跌幅超過 35%。 「我堅信五浪上升結構已經完成,我們正進入一段可能持續到 2026 年底 的熊市。比特幣可能在 7–8 萬美元區間波動,甚至更低。」 他補充說,比特幣短暫重測歷史高點 124,000 美元甚至稍高並非完全不可能,但整體趨勢已經轉為偏空,幾個月後的價格大機率會更低。 艾略波浪理論看比特幣 艾略波浪理論由 Ralph Nelson Elliott 於 1938 年提出,基於市場投資人情緒呈現可重複的循環,形成三升兩回的五浪結構,順應主要趨勢前進。 比特幣的最新一輪五浪上漲始於 2022 年底,當時價格低於 20,000 美元。 第五浪在本月觸及歷史新高逾 126,000 美元而終結。 原本市場普遍預期 第五浪高點可達 14–15 萬美元,此預測也曾由 Glover 在 8 月初提出。然而,在多次無法站穩 125,000 美元後,價格跌至 105,000 美元,他認為這是牛市終止的明確訊號。 「現在跌破 108,000 美元,我準備做出判斷:不是走向 145,000 美元的橘線,而是走上牛市結束的黃色路徑。我的結論是:比特幣的牛市結束了!」 其他看空邏輯 值得一提的是,Glover 的觀點也與比特幣歷史節奏一致 —— 每次減半(halving)後約 18 個月,比特幣會見頂並進入熊市。而這一次的減半發生在 2024 年 4 月。與此同時,根據 Amberdata 的數據,至 2026 年 9 月到期的 Deribit 比特幣選擇權市場中,保護下跌風險的看跌期權(put)價格普遍高於看漲期權(call)。這代表部分交易者已經在布局未來一到兩年的下行風險。 參考來源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