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calendar 11/06 星期四

  • 15:20

    Placeholder 合夥人憂流動性回歸時機過晚,重提「四年週期」規律

    區塊鏈創投公司 Placeholder 合夥人 Chris Burniske 週四在社群平台 X 上表示,他與 @2xdog 和 @JapanDeepValue1 一致認為,流動性浪潮終將回歸,但同時擔心這次來得較晚,且對資產價格的刺激力度恐不如 2021 年,因為流動性的釋放方式將有所不同。 Burniske 寫道:「正在考慮改信『四年週期原教旨主義』(four year fundamentalism)。」 https://twitter.com/cburniske/status/1986229034213384627 Burniske 曾在方舟投資(ARK Invest)主導加密貨幣研究,以對市場週期與流動性動能的宏觀觀察聞名。 他所提到的「四年週期原教旨主義」可能是指加密貨幣市場長期存在的四年週期規律,即市場往往會在每四年發生一次的比特幣減半後,隨著新供應減少而出現價格上漲,最終進入泡沫化與回調階段,形成一個完整的牛熊循環。隨著機構採用與加密資產類別的逐漸成熟,許多業界人士認為這種週期規律已經結束。 相關報導:《21Shares 報告:第四次比特幣減半有何不同?》《Xapo 執行長:比特幣四年週期規律仍存在,熊市未必靠災難性事件觸發》
  • 13:39

    Monad 基金會確認代幣空投時間!年度最受矚目的空投活動進入最後倒數

    Monad 基金會已在 X 上正式確認,其代幣空投將於 11 月 24 日進行,為今年最受關注的加密貨幣空投活動正式定下時間表。 https://twitter.com/monad/status/1986087005386842568 Monad 是一條全新的 Layer 1 區塊鏈,設計上主打兼顧高效能(scalability)、以太坊虛擬機(EVM)兼容性,並嘗試突破傳統以太坊及其他區塊鏈在效率與延遲上的瓶頸。頻藉著頂尖的團隊成員背景(如 Jump Trading )與頂級早期投資人名單(包括 Cobie、Dragonfly Capital、Paradigm、Coinbase Ventures 等),Monad 在早期階段就成為備受市場期待的新公鏈。 該專案早在 10 月 14 日就已經開放空投申領入口網站,並鼓勵用戶連接錢包、驗證資格並綁定社交帳號,在正式發幣前查詢自己的空投申領資格。該入口共設有五個申領類別,涵蓋:Monad 核心社群成員、鏈上 DeFi 使用者、加密貨幣社群參與者、加密貨幣貢獻者與探索者以及 Monad 開發者。符合多個類別資格的使用者可以疊加分配,從而賦予積極參與者更高的權重。 根據基金會當時發布的公告,這次空投採用「疊加分配模型(stacked allocation model)」,即若使用者同時符合多項資格,將可獲得額外配額。據統計,預計將有約 5,500 位核心貢獻者及 22.5 萬名一般加密用戶獲得空投獎勵。 儘管具體的空投比例尚未公布,但 Monad 聯合創辦人 Keone Hon 早前在 X 上透露,MON 代幣的總發行量為 1,000 億顆。隨著主網啟動在即,這次空投被視為 Monad 生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為社群帶來了新一波的關注與期待。 參考來源
  • 13:14

    花旗:加密市場疲弱源於 ETF 資金流放緩與風險偏好降溫

    根據《CoinDesk》報導,花旗集團指出,10 月的加密貨幣大規模清算事件削弱了市場的風險偏好,且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 的資金流入放緩,威脅比特幣的多頭前景。 花旗分析師 Alex Saunders 與 Nathaniel Rupert 在週二的報告中表示,即使股市表現依然強勁,近期加密貨幣市場仍然走弱,顯示劇烈的清算事件已對投資人信心造成衝擊,不僅抑制了槓桿交易員的風險承擔意願,也使得新進入市場的現貨 ETF 投資人轉趨保守。 報告指出,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 在最近幾週的資金流入大幅放緩,削弱了分析師所稱支撐市場樂觀前景的關鍵因子。其預測建立在 ETF 資金穩定流入的假設上,預期理財顧問與其他投資者會逐步增加比特幣持倉。但隨著這股動能減弱,報告警告市場情緒可能維持疲軟。 鏈上數據也讓市場的謹慎氛圍更為明顯。分析師指出,大型比特幣持有者的數量正在減少,而小型散戶錢包卻在增加,顯示部分長期投資人可能正在出售。同時,期貨市場資金費率的下降也暗示市場對槓桿需求正在減弱。 從技術面來看,前景也沒有改善。比特幣已跌破其 200 日移動平均線(SMA),花旗認為這可能進一步削弱需求,因為市場對此類技術指標的依賴度很高。該銀行同時指出,比特幣的疲弱部分也與銀行流動性收緊有關,因為儲備金被抽離、短期利率維持在高位。 雖然整體產業仍處於更廣泛採用週期的早期階段,但報告總結指出,現貨 ETF 的資金流仍是觀察加密市場情緒轉折的關鍵指標。
  • 12:25

    穩定幣公鏈 Stable 今啟動預存活動第二階段,上限 5 億美元

    專注於穩定幣交易的 Layer 1 區塊鏈 Stable 宣布其預存活動第二階段將在台灣時間 10 月 6 日 22:00 啟動,並與 Hourglass 合作引入機構級金庫,透過與一家在加密市場擁有深厚經驗的一流投資銀行合作運作,為 Stable 網路創造高達 5 億美元的 USDT 流動性。 根據公告,為確保更廣泛的參與,Hourglass 將實施以下措施: 活動規模:接受總額 5 億美元的合格存款 存款幣種:美元穩定幣 USDC(提現資產為 USDT0) KYC 認證:所有錢包皆須完成身分驗證 錢包限制:每位通過驗證的使用者限綁定 1 個加密貨幣錢包 最高存款總額:雖無正式上限,但僅前 5 億美元的 KYC 核准存款可獲得活動資格 最低存款金額:1000 美元 Stable 表示,雖然本次預存活動以 USDC 進行,但每筆資金都會在 Stable 網路上轉換為淨新增 USDT,從而擴大整個生態系統的鏈上流動性。 https://twitter.com/stable/status/1986072702667649235 Stable 由 USDT0 和 Bitfinex(與 Tether 關係密切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支持,其團隊正在開發一個專為 USDT 支付與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優化的高效能網路,將使用 Tether 的 USDT 作為原生代幣,用於支付交易費用,並提供免 gas 費的點對點 USDT 轉帳。 Stable 預存活動第一階段的 8.25 億美元上限在開放約 22 分鐘後即達標。然而,多位 X 用戶指控第一階段出現「搶先交易」行為,指出鏈上數據顯示大部分存款來自少數幾個大型錢包集群,這些錢包在官方公告發出前就完成了資金轉移。加密社群成員對此進行了審視,並抱怨此舉使一般散戶能參與的空間非常有限。 相關報導:《先灌滿再公告?穩定幣公鏈 Stable 老鼠倉不演了,20 個地址吃光 8 億鎂預存款額度》
  • 12:16

    富蘭克林攜滙豐、OSL 推代幣化美元貨幣基金,成香港 Fintech 2030 首個落地項目

    美國資產管理巨頭富蘭克林(Franklin Templeton) 宣布推出香港首支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該計劃發布之際,正值香港政府公布未來五年的金融科技戰略,旨在全面推動人工智慧與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體系中的應用。 香港金融科技戰略 —— Fintech 2030 香港週一啟動了一項為期五年的金融科技策略 —— 「金融科技 2030(Fintech 2030)」,承諾負責任地推進人工智慧和代幣化計劃,以鞏固香港作為領先金融科技中心的地位。該計畫由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宣布,並提出逾 40 項措施,涵蓋 AI 工具整合、代幣化生態系統建設以及強化金融業韌性等重點。 結合區塊鏈的美元貨幣基金 而富蘭克林的新產品「Franklin OnChain U.S. Government Money Fund」正是該計劃下的首個實踐項目,由富蘭克林、滙豐銀行 及 OSL 集團合作發行。該產品在盧森堡註冊,資產主要由短期美國國債支撐,基金本身將以區塊鏈代幣的形式發行,每個代幣代表投資者持有的基金份額,並以鏈上方式記錄所有權。該項目旨在為市場上現有的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建立一個全面的結算系統。這將標誌著香港金融管理局去年啟動的「Project Ensemble」沙盒計畫的下一階段。 余偉文表示:「代幣化技術未來還可應用於綠色金融、碳排放交易、企業財務管理和跨境貿易融資等領域。」此外,余偉文也指出,香港金管局正在與巴西和泰國的中央銀行洽談,利用區塊鏈和代幣化技術使跨境貿易交易更快更便宜,同時讓中小企業更容易獲得貿易融資以擴大業務。 另一方面,金管局目前也正在打造一個代幣化存款結算框架,未來可能納入央行數位貨幣(CBDC),用於銀行間支付。 代幣化資產成為全球資管新趨勢 全球大型資管機構正加速導入資產代幣化,以提升效率與透明度。根據 Ripple 與波士頓諮詢集團(BCG) 今年 4 月的報告,目前全球代幣化實體資產(RWA)總值約為 360 億美元,預計到 2033 年將擴增至 19 兆美元。
  • 11:32

    哈薩克央行考慮動用部分國家基金、黃金及外匯儲備投資加密資產

    哈薩克國家銀行(NBK)正在研究將部分國家儲備資產轉為加密貨幣投資,並計劃建立一項「國家加密儲備」,作為戰略性資產組合的一部分。 考慮動用黃金與外匯儲備購入加密貨幣 NBK 副行長 Berik Sholpankulov 於國會下議院(Majilis)會議上表示,央行正考慮使用部分國家基金與黃金及外匯儲備投資於加密資產。 https://twitter.com/Vivek4real_/status/1986069568993873922 Sholpankulov 在回答議員有關新銀行法與金融修正案問題時,特別談到了哈薩克的「國家加密儲備」計畫。他解釋道,政府正建立一個由國家主導的加密資產儲備基金,初期資金將來自於執法部門在刑事案件中沒收的加密貨幣,未來則可能持續以投資與收購方式擴大規模,這將使國家能更靈活地運用外匯資金,並同時推動加密資產成為正式儲備的一部分。Sholpankulov 表示: 「我們正在考慮使用國家基金以及黃金與外匯儲備中的部分資產,投資於加密資產。」 但需要強調的是,相關議題仍處於討論階段,目前尚無官方消息證實將出售黃金專門用於購買加密貨幣。 哈薩克國家基金 哈薩克的國家基金(National Fund)長期作為主權財富基金,資產包括政府在央行帳戶中的金融資產以及其他實體資產。其主要目的是: 維護國家的社會與經濟穩定發展; 為未來累積財政資源; 降低經濟與預算對外部因素、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依賴。 這項基金同時具備「儲蓄工具」與「穩定工具」的雙重功能,確保資金在低風險投資中獲得長期回報,並在必要時維持充足流動性。 國營企業或將涉足挖礦與加密結算 另一方面,Sholpankulov 還透露,哈薩克數位發展部正考慮允許國營企業參與加密貨幣挖礦,並以加密資產作為能源供應與服務的結算方式。這意味著政府不僅計劃持有加密資產,也可能透過實際生產與交易活動進一步參與加密經濟。 自中國早期禁止加密挖礦以來,大量礦工遷入哈薩克,使該國成為中亞重要的加密產業中心。當局近年也持續擴大監管框架,嘗試在合規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 總統下令設立戰略性加密儲備 哈薩克總統 Kassym-Jomart Tokayev 去年 9 月已簽令成立「戰略性加密儲備基金」,並在同月正式啟動首個加密儲備計畫。 除了數位資產外,哈薩克今年亦大幅增持黃金——自 2025 年初以來新增 32 公噸,其中僅 8 月份就購買了 8 公噸,成為當月全球央行最大黃金買家之一。截至今年夏季,哈薩克的淨國際儲備總額已突破 520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這表明該國正積極將傳統與新興資產結合,嘗試打造一個結合黃金與加密貨幣的「雙儲備體系」,以強化經濟韌性與金融主權。 參考來源
  • 10:47

    Ripple 攜手萬事達卡啟動 RLUSD 試點,挑戰以穩定幣結算信用卡交易

    Ripple 於週三的 Swell 2025 大會上宣布,該公司正與 Mastercard(MA)、WebBank 及加密貨幣交易所 Gemini 合作,測試使用其 RLUSD 穩定幣在公有區塊鏈上結算法幣信用卡交易。該項計畫旨在展示受監管的穩定幣如何在不犧牲合規與安全的前提下,簡化傳統金融基礎設施。 本次合作的核心技術基於 Ripple 主導的去中心化支付網路 XRP Ledger,以及 Ripple 於 2024 年 12 月在紐約信託牌照下推出的 RLUSD 穩定幣。該穩定幣由現金與等值資產完全支持,目前流通量已超過 10 億美元。 在試點階段,Gemini 信用卡的發卡銀行 WebBank 將測試使用 RLUSD 在 XRPL 上為 Mastercard 交易進行結算。若成功實施,這將成為首批美國受監管銀行透過受監管穩定幣在公鏈上結算傳統卡交易的案例之一。 各公司計劃在未來數月內,於取得監管批准後,逐步將 RLUSD 導入 XRPL 網路進行測試。若試點順利推進,這項合作模式可望成為其他信用卡發行商採用區塊鏈結算技術的參考範例。Ripple 總裁 Monica Long 表示: 「我們的目標是將區塊鏈的速度與效率,帶入消費者熟悉的支付體驗——刷信用卡的流程。」 在實務層面,這種結算模式可望取代銀行目前使用的速度慢、成本高的清算管道。例如,傳統信用卡交易通常需要 1 到 3 天才能完成商家銀行與發卡行間的結算;若使用像 RLUSD 這樣的穩定幣,資金幾乎能即時轉移,尤其對跨境支付更具優勢。 Mastercard 表示,這項專案是其推動受監管數位資產與全球支付網路深度整合的長期策略之一。 參考來源
  • 09:58

    橋水達里歐警告:聯準會正在泡沫中刺激經濟;把握緊縮前的最後上漲

    原文《Stimulating Into a Bubble》 作者:Ray Dalio 編譯:Zombit 在泡沫中刺激經濟 你是否注意到,聯準會宣布將停止量化緊縮(QT)並開始量化寬鬆(QE)?雖然這被描述為一項技術性操作,但無論如何解讀,這都是一種寬鬆政策。這是我觀察「大債務週期(Big Debt Cycle)」動態的重要指標之一——正如我在上一本書中所描述的那樣。 正如鮑威爾主席所說: 「……在某個時間點,你會希望準備金開始隨著銀行體系與經濟規模逐步成長,因此我們最終會開始增加準備金。」 關鍵是:增加多少準備金值得關注。由於美聯儲的職責之一是在泡沫期間控制「銀行體系的規模」,我們應該同時觀察其放鬆政策的節奏——例如降息幅度與時機。 更具體地說,如果資產負債表顯著擴張、利率被下調、財政赤字仍然龐大,那這就構成了典型的貨幣與財政互動——即聯準會與財政部共同貨幣化政府債務。 如果這一切發生時,私人信貸與資本市場信貸創造依舊旺盛、股市創新高、信貸利差處於低位、失業率低、通膨高於目標、AI 股票呈現泡沫——(根據我的泡沫指標,確實如此)——那麼我會認為:聯準會正在「在泡沫中刺激經濟」。 由於政府與許多人主張應大幅放鬆各項約束,以實現「資本主義式的高速增長」政策,加上目前龐大的赤字、債務與國債供需問題,我不得不懷疑,這次行動是否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調整。 我理解美聯儲在這種政治環境下非常關注資金市場風險,因此傾向於將「維持市場穩定」置於「積極對抗通膨」之上。然而,這是否會演變為全面且典型的 QE(具有大規模淨購買),仍有待觀察。 「大債務週期」的晚期階段正在逼近 當美國國債供應量超過市場需求、央行透過「印鈔」購債、而財政部為了應對長期債券需求不足而縮短發債期限時,這些現象正是大債務週期末期的典型特徵。我在《How Countries Go Broke: The Big Cycle》(《國家如何破產:大週期》)一書中,詳細解釋了這套運作機制。此刻,我想指出:我們正在接近這個經典的週期節點,同時簡要回顧其運作邏輯。 機制說明:QE 如何透過相對價格傳導 當央行購買債券時,會創造流動性並壓低實際利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取決於這些流動性流向何處。 若資金停留在金融資產中,將推高資產價格、降低實質報酬率,使本益比(P/E)上升、風險利差壓縮、黃金上漲,形成「金融資產通膨」。這有利於持有資產者,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 若部分流動性傳導至商品、服務與勞動市場,則推升通膨。當前自動化取代勞動力的情況,或許使這一效應弱於以往。 若通膨上升過快,導致名目利率上升超過實際利率下降幅度,那麼債券與股票在名目與實質報酬上都會受損。 市場的相對吸引力:金價、債券與通膨的關係 正如我在書中闡述的,所有市場流動與價格變化都是由「相對吸引力」而非「絕對價值」所驅動的。 舉例來說: 黃金的殖利率是 0%,而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約為 4%。如果你預期黃金未來每年漲幅低於 4%,你會選擇債券;反之,若預期金價漲超 4%,你會選擇黃金。但你必須考慮通膨:若通膨率為 5%,債券的實際報酬為 -1%,而黃金會因貨幣購買力下跌而上漲。這也是為什麼我總關注央行的「貨幣與信貸供應」——它直接影響通膨與資產的相對吸引力。 因此,當 QE 增加貨幣與信貸供應時,我預期: 實質利率下降、風險溢價收斂、流動性充足; 本益比上升,尤其有利於長期資產(如科技、AI、成長股)與通膨避險資產(如黃金、通膨連結債); 通膨最終將被推高,而真實報酬率則被侵蝕。 這往往導致市場出現流動性融漲,類似 1999 或 2010-2011 年的情況——最終風險積聚過高,當緊縮政策回歸以抑制通膨時,泡沫便會破裂。歷史上,這段「緊縮前的最後上漲」往往是賣出的最佳時機。 這次不同:聯準會正在「在泡沫中」實施寬鬆 過去,QE 是在經濟低迷時推出的「刺激衰退的藥方」;如今,則可能變成「在泡沫中刺激經濟」。 以往 QE 出現時: 資產估值低、股價下跌; 經濟疲弱或衰退; 通膨低迷或下降; 信貸與流動性緊縮、利差擴大。 而今天的情況正好相反: 資產估值高漲,例如 S&P 500 盈餘殖利率 4.4%,10 年期公債殖利率約 4%,實質利率約 1.8%,股權風險溢酬僅 0.3%; 經濟仍穩健(過去一年實質增長約 2%,失業率僅 4.3%); 通膨高於目標(約略超過 3%),再加上去全球化與關稅成本推升價格; 信貸寬鬆、流動性充裕、利差處於歷史低點。 因此,如今的 QE 並非「刺激衰退」,而是「在泡沫中刺激」。 風險:貨幣化赤字與通膨再起 目前財政政策仍極度寬鬆——龐大的政府債務、巨額赤字,以及集中於短期國債的融資結構。在此情況下,QE 實際上等同於貨幣化政府債務,而非單純為私人部門補充流動性。這使當前局勢與以往不同,且更具風險性與通膨性。這看起來像是一場由政府主導、押注「AI 成長」的大膽賭局,其代價是極為寬鬆的財政、貨幣與監管政策。未來,我們需要密切監測這場「在泡沫中刺激」的政策實驗,因為這很可能決定下一個金融週期的走向。
  • 09:33

    輝達黃仁勳示警:中國將在 AI 競賽中超越美國,能源與監管優勢是兩大王牌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金融時報》主辦的「未來 AI 高峰會」上發出警告,表示中國將在人工智慧(AI)競賽中超越美國,原因在於其更低廉的能源成本與更寬鬆的監管環境。黃仁勳直言:「中國將贏得這場 AI 競賽。」這番話正值美國前總統川普政府決定維持對輝達向中國銷售高階晶片的出口限制之際,即便近期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會談,也未能鬆綁相關禁令。 中國靠「能源補貼」與「監管效率」搶佔優勢 黃仁勳指出,中國以「大幅削減成本」與「快速高效的監管」兩張王牌,全力投入 AI 產業。他特別提到,在訓練與運行大型 AI 模型的資料中心,中國極低的能源成本是其最大的武器。 據報導,中國近期進一步加大對大型資料中心的能源補貼,對象包括字節跳動、阿里巴巴與騰訊等科技巨頭。這些補貼是因為中國企業抱怨,使用國產 AI 晶片(如華為與寒武紀產品)的能效不及輝達晶片,導致運行成本更高。 批評美英「犬儒主義」:過度強調風險拖慢進展 相對於中國的積極作為,黃仁勳對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提出尖銳批評。他認為這些國家陷入一種「犬儒主義(cynicism)」,過度關注 AI 的風險、倫理與安全議題,而忽視技術創新的潛力。黃仁勳呼籲:「我們需要更多樂觀,而不是懷疑。」他還警告美國各州正在推動的「50 項新 AI 規範」將造成沉重負擔,阻礙產業發展。 NVIDIA 陷入政治與經濟兩難 黃仁勳的最新談話凸顯出輝達當前的「政治與經濟兩難」。該公司目前壟斷全球逾八成 AI 晶片市場,但在美國政府主導的出口管制下,最大市場中國幾乎被封鎖。 先前川普與習近平的峰會原被外界期待可觸及 NVIDIA 最新 AI 晶片「Blackwell」的銷售問題,但據主要媒體報導,該議題最終並未列入討論。 目前,NVIDIA 與競爭對手 AMD 只能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低性能版本晶片,並將銷售額的 15% 上繳美國政府。不過《金融時報》指出,即便如此,美方仍延遲批准相關規範,實質上讓銷售陷入停滯。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