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0 月 11 日清晨的市場暴跌事件之後,一位名為 812.eth 的交易員於社群公開長文,引用其做市商友人的說法,指控幣安(Binance)在關鍵時刻出現系統性故障,導致其與多個做市商與槓桿交易者無法執行風控操作,最終遭遇連環爆倉。他形容這場事件不僅是行情暴跌,更是一場「平台級別的基礎設施事故」。
做市商:「在幣安第一次遇到物理限制」
回顧 10 月 11 日當天,812.eth 的做市商朋友 C 說道:
「10 月 11 日 05:12(UTC+8),市場開始加速下跌,我正常運行 1137 天的風控系統,在幣安第一次遇上『物理限制』。」
C 表示,他的系統第一時間並非加碼押注,而是執行ReduceOnly(僅減倉)與 Close(平倉)指令,希望降低倉位風險。然而,幣安系統卻回傳大量錯誤:
- NEW_ORDER_REJECTED (-2010)
- ReduceOnly Order Failed (-4118 / -2022)
- Server is busy (-1008)
- HTTP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近兩小時的時間裡,嘗試執行了 200 次減倉,但卻全部都被系統拒絕,像是有人把消防通道從裡面鎖死。C 強調,ReduceOnly 單的本質是「拯救閥門」,設計目標就是在系統擁擠時也要被優先執行(這個優先順序在幣安的文檔裡也有明確說明),把正在熊熊燃燒的風險從帳戶裡抽走,然而在最該「保底」的一刻,幣安的系統卻選擇讓風控單排隊甚至直接拒絕。
做市商無法接盤
這次暴跌許多人都甩鍋給做市商,認為是做市商抽走流動性,讓價格自由落體,但其實事實跟這個完全相反。C 表示,市場並不是沒有買盤,而是由於系統問題導致那些「頻寬最高、優先鏈路和訂單排序最靠前」的大型做市商的買單全都被拒之門外,本該托底的買單進不去。更不用說零散的散戶和普通策略了。於是,訂單簿的買方像被抽走了支撐,而賣單卻仍然不停砸下
幣安為「全球定價源」,價格異常引發連鎖式爆倉
更糟糕的是,幣安不只是交易平台,還是全球加密市場最重要的價格提供者。眾多交易所、永續合約平台與指數編制機構,皆直接或間接引用幣安的價格用作標記價(Mark Price)、指數價、清算門檻與資金費率計算依據。
因此,當 10 月 11 日幣安現貨與合約價格因撮合異常而跌得比其他交易所更深時,這個失真價格透過指數機制擴散至全市場。其它平台的清算系統、保證金制度與自動減倉機制(ADL)同步被觸發,形成「價格失真 → 連環強平 → 再次下跌 → 再傳回幣安」的螺旋式暴跌循環。
一鍵平倉機制或加劇市場崩塌
此外,該文章還將矛頭指向一項被忽視但關鍵的機制,即幣安 Portfolio Margin(PM,統一保證金)系統中的「一鍵平倉(Close All Positions)」功能。
該功能允許大額交易者將所有倉位強制平倉並轉為指定資產(如 USDT、BTC 或 ETH),但目前只能透過前端介面手動操作,無 API、無 SDK、無完整技術文件。更重要的是,這個平倉功能疑似不進行嚴格的保證金或風險比率審查,在極端行情下可能將整體 PM 帳戶同步出售為單一資產,造成額外賣壓。
舉例來說,當日部分資產出現極端價格(如 WBETH 一度跌至 460 美元、BNSOL 至 37 美元),就疑似與此平倉邏輯有關。812.eth 提出,PM 系統目前仍像是「經典帳戶的鏡像上加裝一層風控監控」,在高併發壓力下極易失效,引發連鎖清算,形成所謂「死亡螺旋」。
不是市場情緒,而是系統失靈?
根據該做市商 C 的說法,整個事故的因果鏈可以被清晰復原:
- 市場波動、觸發風控 → 做市商與交易系統下達 ReduceOnly/Close 指令
- 幣安在 05:12–07:02 間出現長時間撮合堵塞與拒單(-4118、-2022、-1008、503)
- 減倉與接盤買單無法進入系統 → 倉位裸露、流動性消失
- 幣安作為「定價器」出現異常低價 → 傳導至外部平台 → 引發更大規模強平
- 市場回饋回幣安 → 價格更低、風控更失效 → 大規模連環爆倉形成
C 總結道:
「因此,我們的判斷非常明確:這次連環爆倉的『始作俑者』,不是用戶的貪婪或恐慌,也不只是市場天災,而是幣安平台在極端壓力下的系統與機制失靈。」
向幣安提出訴求未獲回應
做市商 C 表示受害者群體已向幣安提出三項訴求:
- 公開撮合引擎與風控系統審計報告
- 提供 PM 账户清算與保證金檢查的內部日誌
- 對無法執行風控造成的損失啟動賠償程序
但據稱幣安尚未提供具體技術數據或審計結果,僅回應「若賠償,規模恐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