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
> > > >
> > > >

calendar 11/04 星期二

  • 17:29

    借貸協議 Moonwell 疑遭駭客攻擊,損失超過 100 萬美元

    去中心化借貸協議 Moonwell 週二疑似遭到駭客攻擊,根據多家區塊鏈資安機構監測,事件造成的損失金額估計超過 100 萬美元。 區塊鏈安全公司 BlockSec 在社群平台 X 上表示,其系統偵測到多筆可疑交易,目標指向 Moonwell 部署於 Base 與 Optimism 區塊鏈上的智慧合約。分析顯示,攻擊源於鏈下預言機提供的 rsETH/ETH 價格數據異常,該價格更新似乎被錯誤寫入,並遭不法分子(可能是 MEV 機器人)利用,導致協議出現約 100 萬美元的資產損失。 另一家資安機構 CertiK 也發布警報指出,攻擊者利用預言機返回的錯誤 wrstETH 價格(顯示約 580 萬美元),僅透過約 0.02 顆 wrstETH 的閃電貸資金就能反覆借出超過 20 顆 wstETH,最終獲利約 295 ETH(約 100 萬美元)。 https://twitter.com/CertiKAlert/status/1985620452992253973
  • 16:28

    比特幣跌破 10.4 萬美元!恐懼貪婪指數跌至 7 個月新低,市場陷入「極度恐懼」

    比特幣週二持續下挫,撰寫本文時已跌破 10.4 萬美元,創下三週以來新低,導致整體加密貨幣市場情緒急劇惡化。 市場陷入極度恐懼 根據數據網站 Alternative.me,加密貨幣恐懼與貪婪指數週二大跌一半,從前一日的 42 分降至 21 分(滿分 100),顯示市場進入「極度恐懼」狀態。 這一恐懼指數分數創下近七個月以來最低,上一次低於該水準是在 4 月 9 日,當時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宣布全球性關稅措施,引發股市與加密市場同步下挫,指數一度跌至 18 分。 自 10 月 9~10 日市場暴跌以來,該指數一直在「極度恐懼」與「中性」區間波動。比特幣自 10 月 6 日創下 12.6 萬美元高點後快速降溫,至今尚未重回「貪婪」階段。暴跌前恐懼與貪婪指數曾達 74 分,屬於「貪婪」區間,是近一個月以來的最高點。 機構需求減弱、聯準會態度轉鷹 分析師指出,比特幣近期回調主因是機構買盤與鏈上活動減弱。上週,比特幣相關的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 出現近 8 億美元資金流出,且機構買盤量在七個月以來首次低於每日新開採的比特幣供應量。 此外,儘管聯準會在週三如預期的實施了今年第二次降息,但主席鮑威爾在會後記者會上卻同時暗示市場不要對下一次降息抱有太高的期待,打擊了投資者原本對寬鬆政策的預期,導致加密市場同步走低。 儘管市場短期悲觀,「Uptober」期待大落空,但仍有部分多頭將希望寄託在所謂的「Moonvember」行情。歷史數據顯示,比特幣在 11 月的平均漲幅超過 42%,一向是其表現最強勁的月份之一。 參考來源
  • 15:34

    Balancer 被盜的蝴蝶效應,為什麼 $XUSD 會脫錨?

    圍繞槓桿、預言機構建和 PoR 透明度的長期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作者:Omer Goldberg 編譯:深潮 TechFlow 總結 在多鏈平台 Balancer 遭遇漏洞攻擊引發 DeFi 領域廣泛不確定性數小時後,Berachain 緊急執行硬分叉,Sonic Labs 凍結了攻擊者的錢包。 隨後,Stream Finance 的 xUSD 穩定幣價格大幅脫離其目標區間,表現出明顯的脫錨現象。 長期問題再度浮現 圍繞槓桿操作、預言機構建以及儲備證明(PoR)透明度的長期爭議再次成為焦點。 這正是上週五我們在《DeFi 的黑盒/金庫》文章中所概述的典型「反身性壓力事件」的案例。 發生了什麼 & 背景 Balancer v2 漏洞在多個鏈上爆發,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哪些資金池受到影響、哪些網路或集成協議直接暴露風險尚不清楚。 來源:X 信息真空中的資本恐慌 在信息真空中,資本的反應一如既往:存款人爭相從任何他們認為可能受到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地方撤回流動性,其中包括 Stream Finance。 缺乏透明度的爭議 Stream Finance 當前沒有維護全面的透明度儀表盤或儲備證明(Proof of Reserve);不過,它提供了一個指向 Debank Bundle 的鏈接,用於顯示其鏈上頭寸。 然而,在漏洞爆發後,這些簡單的披露未能明確解決風險敞口問題:xUSD(Stream 的疊加收益型美元產品)價格從目標價 $1.26 跌至 $1.15,目前回升至 $1.20,同時用戶報告提現被暫停。 Stream Finance 的風險與爭議 Stream 是一個鏈上資本分配平台,利用用戶資金運行高回報、高風險的投資策略。 其投資組合的構建採用了顯著的槓桿操作,使系統在壓力下更具彈性。然而,近期該協議因遞歸循環/鑄造機制的爭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雖然當前狀況並不直接表明流動性危機,但卻揭示了市場的高度敏感性。當負面新聞出現、信心被質疑時,從「可能沒問題」到「立刻贖回」的轉變往往非常迅速。 xUSD 被用作抵押品,分布在多個鏈上的 Curated Markets(精選市場),包括 Euler、Morpho 和 Silo,這些鏈覆蓋 Plasma、Arbitrum 和 Plume 等生態。 協議本身在這些市場中存在顯著風險敞口,其中最大的一筆為在 Plasma 上以 xUSD 抵押借出的 8400 萬美元 USDT。 抵押機制與風險緩衝 當 xUSD 的市場價格跌破其帳面價值時,相關頭寸並未立即被清算,其原因在於許多市場並未將抵押品的價值與現貨 AMM(自動化做市商)價格掛勾,而是依賴硬編碼或「基礎價值」餵價,這些餵價追蹤的是報告的資產支持而非當前的二級市場價格。 在平靜時期,這種設計可以緩解因短期波動導致的尾部風險清算,尤其是在穩定產品中。這也是為什麼 DeFi 協議在 10 月 10 日的清算浪潮中表現優於中心化平台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種設計也可能將價格發現迅速轉變為信任發現:選擇基礎(或硬編碼)預言機需要充分的盡職調查,包括資產支持的真實性、穩定性及其風險特徵。 簡而言之,這種機制只有在具備全面的儲備證明(Proof of Reserve)且能夠在合理時間內完成贖回時才適用。否則,風險在於貸款人或存款人可能會最終承擔壞帳的後果。 Arbitrum 上的壓力測試 以 Arbitrum 為例,MEV Capital Curated xUSD Morpho Market 的當前市場價格已低於 LLTV(最低貸款價值比)。如果 xUSD 的錨定價格無法恢復,在利用率達到 100%、借貸利率飆升至 88% 的情況下,市場可能會進一步惡化。 我們並非反對基礎預言機,相反,它們在防止短期波動引發的不公平清算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樣,我們也不反對代幣化甚至中心化的收益型資產。但我們主張,在圍繞這些資產部署貨幣市場時,必須達到基本的透明度,並採用現代化、系統化、專業化的風險管理。 精選市場(Curated Markets)可以成為負責任增長的引擎,但它們不能淪為為了追逐高收益而犧牲安全性和理性的競賽。 如果構建的是「多米諾骨牌式」的複雜結構,那麽當第一陣風吹過時,不應對其坍塌感到意外。隨著行業的專業化及部分收益產品的結構化(但對終端用戶而言可能更加晦澀難懂),風險相關方必須提高標準。 儘管我們希望最終能為受影響的用戶妥善解決問題,但這件事應該給整個行業敲響警鐘。 原文連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深潮 TechFlow
  • 13:59

    比特幣礦企轉向 AI 能源戰:Cipher、IREN 與亞馬遜、微軟簽下百億美元級合約

    在區塊獎勵持續減半、礦業收益日益受壓的背景下,比特幣礦業公司正迎來一場「產業轉型潮」。繼能源與算力資源成為關鍵戰場後,多家大型礦企正加速進軍人工智慧(AI)與高性能運算(HPC) 領域,與科技巨頭建立前所未有的合作關係。 Cipher 與亞馬遜簽下 AI 能源合約 美國上市礦企 Cipher Mining(CIFR)週一宣布與亞馬遜雲服務(AWS) 簽署為期 15 年、總值 55 億美元的長期合作協議。根據協議,Cipher 將為 AWS 提供 AI 工作負載所需的電力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分兩階段於明年 7 月與 8 月啟動。消息公布後,Cipher 股價單日暴漲 34%,從每股 18.65 美元一度衝上 25.02 美元,最終收於 22.76 美元。 該公司同時還公布了第三季度財報,虧損由前一季度的 4,600 萬美元大幅收窄至 300 萬美元,調整後收益(EBITDA)則上升至 4,100 萬美元。 Cipher 執行長 Tyler Page 表示,公司繼早前與 Google 及 AI 數據中心企業 Fluidstack 完成 30 億美元合作後,此次亞馬遜協議代表「在 HPC 領域邁出的關鍵一步」,並稱這是 Cipher 首次與頂級雲端巨頭簽署直接租賃協議。此外,Cipher 還宣布將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位於德州西部、規模達 1GW(十億瓦) 的 AI 託管園區「Colchis」,Cipher 將出資主要資金並持有 95% 股權。 微軟與 IREN 的百億級 GPU 合作 與此同時,比特幣礦企 IREN(IREN) 也宣布與微軟簽署為期五年的 97 億美元 GPU 雲端服務合約,為微軟提供 AI 計算所需的 Nvidia GB300 GPU,由 IREN 數據中心託管。此外,IREN 也與戴爾科技達成 58 億美元 GPU 採購協議,計劃透過現金儲備、客戶預付款與融資組合完成資本開支。消息公布後,IREN 股價開盤飆升超過 10%。 IREN 執行團隊表示,公司自 2024 年初明確轉型為 AI 雲端服務供應商後,此次合作將鞏固其在高性能運算領域的地位,同時仍維持其作為全球最大比特幣算力供應商之一的角色。根據《The Miner Mag》的統計數據顯示,2025 年 IREN 的算力在上市公司中排名第四。 礦業企業「算力轉型」成新趨勢 自 2024 年 4 月比特幣第四次減半後,礦工獎勵降至每區塊 3.125 顆比特幣,礦企利潤空間急縮。面對高昂能源成本與競爭壓力,越來越多礦企開始轉向AI 與雲端算力託管業務,以平衡收益波動。 其中,HIVE Digital 在 2023 年中便開始轉型,現已從 AI 與高性能運算取得可觀收入;Riot Platforms 則於今年啟動沉浸式冷卻系統,用於支撐 AI 訓練所需的高密度運算;TeraWulf 亦在 8 月宣布與 Fluidstack 簽下 37 億美元託管協議,由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支持,合約期 10 年並可延長。 加密礦企與科技巨頭的「AI 結盟時代」 隨著生成式 AI 的需求爆炸式成長,科技巨頭對能源與算力的需求急劇上升,比特幣礦企則憑藉其電力基礎設施、冷卻技術與地理布局優勢,成為理想的合作對象。 Cipher、IREN、Riot、TeraWulf 等傳統礦企,正以極快的速度重塑自身定位,從「挖礦公司」轉變為「AI 能源與雲算力供應商」。
  • 13:12

    做市商 Wintermute 因 1011 暴跌考慮起訴幣安?創辦人否認:胡說八道

    加密貨幣做市商兼交易公司 Wintermute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 Evgeny Gaevoy 回應市場傳聞,否認該公司正準備對 Binance(幣安) 提起訴訟,稱這些消息「完全不實」。 Wintermute 創辦人否認傳聞 Evgeny Gaevoy 在 X 上發文表示: 「自我 10 月那則貼文以來,情況完全沒有變。我們從未打算控告幣安,也看不到未來有任何理由這麼做。」 他同時轉發了自己在 10 月 11 日 的貼文。當時外界有傳言稱 Wintermute 在那波暴跌損失慘重,甚至可能危及公司存亡,因此他才發文澄清 Wintermute 成功「撐過加密史上最大規模的強制清算事件」。 市場傳聞與疑慮 在 10 月 10 日 的市場暴跌中,全球超過 200 億美元的槓桿部位被清算,引發外界猜測是否有主要做市商或交易公司遭受重創。分析人士向《The Block》表示,這次暴跌導致交易員、做市商與中心化交易所普遍受損,主要原因是市場在暴跌前出現了創紀錄的未平倉量(open interest)。 一位名為 WhalePump Reborn 的 X 用戶在 X 上爆料,Wintermute 因幣安的 ADL(自動減倉)機制而遭受巨大損失,並要求幣安補償,但據稱「幣安完全不同意 Wintermute 所提出的金額」。對此,Gaevoy 直接回應該推文,稱這些指控是「一派胡言」。 幣安與 Wintermute 的關係 儘管 Evgeny Gaevoy 強調 Wintermute 一切正常,但他在 10 月底接受《The Block》Podcast 節目 《Big Brain》 訪問時,確實有提到部分被清算的部位「非常奇怪」,發生在「完全不合理的價格」上。 幣安方面在暴跌後發起「同舟計畫」,向部分交易者支付了 2.83 億美元補償,原因是平台上的 USDe、BNSOL 和 WBETH 等資產脫鉤。此外,該公司還啟動了一項 4 億美元用戶補償計畫,其中 1 億美元用於為機構交易者提供低息貸款,以協助他們「重啟交易」。 目前尚不清楚 Wintermute 是否有從幣安獲得任何補償。不過 Gaevoy 在強平事件發生後的週六便表示,公司狀況「完全沒問題」。 參考來源
  • 13:01

    Tom Lee 領導的 BitMine 上週增持約 8.2 萬顆以太幣,總持倉價值 123 億美元

    由知名分析師 Tom Lee 領導的以太幣儲備公司 BitMine 週一宣布,截至 11 月 2 日,其以太幣(ETH)總持有量已達到 3,395,422 顆,依截稿前價格計算約值 123 億美元,這意味著該公司在過去一週增持了 82,353 ETH。 此外,BitMine 還持有 192 顆比特幣(BTC)、3.89 億美元未支配現金,以及 WLD 儲備上市公司 Eightco 價值 6200 萬美元的股票。該公司目前的加密貨幣、現金與股權總資產價值達 137 億美元。 根據 Strategic ETH Reserve 的數據,BitMine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以太幣財庫公司,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數位資產財庫公司(DAT),其長期目標是取得以太幣總供應量的 5%。 https://twitter.com/BitMNR/status/1985351977455268063 BitMine 董事長 Tom Lee 指出,加密市場在 10 月 10 日經歷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清算事件,而以太幣的未平倉合約在過去八週內下降了 45%,他認為這次市場重置「是健康的」,為價格與基本面的最終收斂鋪平了道路。 Tom Lee 表示: 「以太坊的基本面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持續增強。根據 DefiLlama.com 的數據,過去八週以太坊上的穩定幣供應量增長了超過 15%,應用的收入也創下歷史新高。多數時候,價格會領先基本面,但有時候則是基本面先行,而價格最終會『向上收斂』。」
  • 12:33

    Animoca 借殼上市納斯達克!揚言打造美股首家「多元化數位資產集團」

    Animoca Brands 宣布,已透過與新加坡公司 Currenc Group(CURR) 反向併購的方式,申請在納斯達克交易所借殼上市。 Animoca 聯合創辦人兼執行主席 Yat Siu 在新聞稿中表示: 「這項擬議中的合併將催生全球首家在美國上市的多元化數位資產集團,讓納斯達克投資人能透過單一且多元化的投資工具,直接參與涵蓋 DeFi、AI、NFT、遊戲與去中心化科學(DeSci)在內、價值達數兆美元的替代幣(altcoin)數位經濟成長潛力。」 今年稍早,Animoca 披露旗下數位資產顧問部門在 2024 年創造 1.65 億美元營收,較去年成長 116%,超越其傳統 Web3 遊戲與 NFT 業務的 1.1 億美元營收(年減 40%)。 根據該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文件顯示,交易完成後,Animoca 股東將持有合併後公司 95% 股權。該交易預計於 2026 年第三季完成,需經股東及監管機構批准,目前交換比率尚未確定。 Currenc 表示,公司計劃在併購完成前剝離部分現有業務,包括為金融機構提供 AI 解決方案以及一個數位匯款平台。這些業務預計將在合併前分拆給 Currenc 現有股東。 受消息激勵,CURR 股價在過去五天內翻倍,目前於紐約開盤價約 3.78 美元。此外,Animoca 還計劃在美國設立紐約辦公室,以配合此次在美上市計畫。
  • 12:21

    Bitwise 與灰度公布 XRP、DOGE ETF 費用,馬斯克暗示狗狗幣登月計畫「是時候了」

    Bitwise 和灰度(Grayscale)已公布其擬追蹤 XRP 價格的 ETF 費用,顯示這些公司正在推進這些基金產品上市,其中部分甚至可能在未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核准的情況下掛牌。 週末期間,Bitwise 表示其 Bitwise XRP ETF 將收取 0.34% 的管理費,灰度也在週一披露其 XRP ETF 費用為 0.35%,並對其狗狗幣 ETF 設定相同費率。 上週,Bitwise 與灰度推出了追蹤 Solana 區塊鏈原生代幣 SOL 價格的 ETF,吸引了數百萬美元的資金。Canary Capital 也在上週推出了追蹤萊特幣(LTC)與 HBAR 價格的基金。 這些 ETF 的掛牌顯示,業者正採取非傳統方式推動產品上市。據知情人士透露,灰度採取與上週推出 SOL ETF 相同的做法來推動 XRP ETF,這意味著該基金可能在未獲 SEC 核准的情況下掛牌。 NovaDius Wealth Management 總裁 Nate Geraci 在社群平台 X 上表示: 「我預期在未來兩週內,第一批 XRP 現貨 ETF 將會推出。SEC 對 Ripple 的訴訟持續了整整五年,直到三個月前才結束。在我看來,XRP 現貨 ETF 的推出象徵著過去那些反加密監管者時代的徹底結束。我們真的走了好長一段路。」 目前美國正接近史上最長的政府關門期,導致 SEC 僅維持最低人手運作。在關門前,該機構批准了多項上市標準,意味著數十項加密貨幣 ETF 申請案可能更快推出。 政府於 10 月 1 日關門一週後,SEC 發布指導文件,釐清企業申請上市的流程。文件指出,若企業希望公開上市,可以提交不含「延遲修正條款」的 S-1 登記聲明。所謂延遲修正條款意指 ETF 不會在 20 天後自動生效,使 SEC 有時間審查與回覆意見。 S-1 登記文件必須是最終版本,若有修改,生效的 20 天倒數將重新啟動。此外,ETF 的標的資產也必須符合上市標準。綜合這些條件,意味著部分公司可在未獲 SEC 正式批准下推出加密貨幣 ETF。 狗狗幣登月計畫出現進展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再次將注意力轉向狗狗幣(DOGE)。狗狗幣 UI 設計師 DogeDesigner 週一在 X 上引用馬斯克 2021 年的舊推文:「SpaceX 要把真正的狗狗幣送上真正的月球。」隨後,馬斯克回覆:「是時候了😀」 https://twitter.com/elonmusk/status/1985373548840636724 馬斯克在 2021 年提及此事時,DOGE 價格當時在幾分鐘內暴漲近 30%。數週後,馬斯克確認 SpaceX 將發射名為 DOGE-1 的登月任務,並宣稱該任務「以狗狗幣支付」。不過,該任務多次延遲,但根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文件,目前預定於 2025 年底發射。
  • 12:21

    股市瘋漲幣圈卻在苦撐!這不是熊市,而是比特幣的「IPO」時刻

    原文:《Bitcoin’s Silent IPO: Why This Consolidation Isn’t What You Think》 作者:22V Research 投資長 Jordi Visser 編譯:Zombit 痛苦是真實的當前加密市場的情緒,可以說是殘酷至極。 標普 500 指數正接近歷史高點。納斯達克一路狂飆。黃金剛突破 4,300 美元。科技股全面反彈。從各種傳統指標來看,我們正處於風險偏好上升的環境。資金湧入風險資產,投資者胃口健康。 而比特幣呢?比特幣……什麼都沒做。 橫盤。盤整。磨人。無聊。任你挑一個詞,都掩蓋不了這股在社群中瀰漫的挫折感。Twitter(X)上充斥著同樣焦慮的提問變體:「為什麼比特幣沒有跟著其他資產一起暴漲?」這種認知失調顯而易見。比特幣 ETF 已成功上市,且每月都有資金流入。機構採用正在加速。GENIUS 法案已通過,Clarity 法案即將到來。沒有監管打壓,沒有重大駭客事件,也沒有敘事崩潰。 一切該發生的好事——都發生了。 然而我們就在這裡,看著其他資產上漲,而比特幣在原地踏步。過去幾年,我逐漸與加密社群建立了更深的連結,因此我有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我同時觀察傳統金融體系與加密生態,並開始看出一個讓我感到似曾相識的模式。相似之處令人驚訝。不同之處也一樣。但有時候,這些相似性會在出乎意料的地方顯現出來。 如果大家都看錯了方向呢?如果比特幣並沒有壞掉,而是正在經歷傳統金融版的 IPO 呢? 兩個世界的橋樑 我踏入加密領域的旅程之所以啟發人心,是因為我沒有拋棄自己對傳統市場的理解。我帶著那副透鏡進入這個新世界。而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儘管比特幣誕生於一場革命,擁有去中心化的本質,但它的經濟模式依然遵循著資本主義自古以來的規律。 早期投資者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如果投資成功,他們理應獲得巨大的回報。但最終——這一點至關重要——他們需要實現收益。他們需要流動性。他們需要退出。他們需要分散風險。在傳統世界裡,這個時刻被稱為 IPO。 這是早期信徒套現的時刻,是創辦人變得富有的時刻,是風投將錢還給有限合夥人的時刻。這不是失敗的時刻,而是成功的時刻。公司不會在 IPO 時死亡,它轉變了、成熟了,所有權變得更加分散。比特幣沒有傳統意義上的 IPO,因為它從未是一家公司。但經濟力量不會因為結構不同就消失,它們只是以不同的形式顯現。 故事由分歧揭示 讓我們談談目前市場上實際發生的情況。 比特幣的走勢與科技股同步。它與流動性和「風險偏好」相關。多年來,你幾乎可以通過觀察納斯達克來預測比特幣的方向。但這種相關性自 2024 年 12 月起就斷裂了。完全斷裂。 這讓人困惑。讓演算法交易者困惑。讓動能投資者困惑。當風險資產上漲而比特幣不動時,敘事變成:「比特幣出了問題。」但根據我觀察傳統市場的經驗,這正是IPO 分配期(distribution period)的典型現象。 當一家公司上市、早期投資者開始出售持股時,即使在整體市場上漲期間,該股票往往也會盤整。為什麼?因為有一種特定的動態在運作。早期投資者並不是恐慌性拋售,而是有計畫地分批出貨。他們很謹慎,不想讓價格崩潰。他們有耐心。他們等了多年才迎來這個時刻,不在乎再多等幾個月。同時,新投資者正在進場,但態度謹慎。他們不追高,而是逢低布局。他們在等待分配完成後再積極出手。 結果呢?就是一段讓所有人瘋掉的橫盤期。基本面沒問題,市場在上漲,但股價……紋風不動。不相信的話,可以去看看 Circle 或 Coreweave。它們在 IPO 定價後初期大漲,但隨後也進入盤整。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如果這是宏觀驅動的疲弱,比特幣應該會隨風險資產一起下跌,而不是脫鉤。如果這真是「加密寒冬」,我們會看到恐慌、投降、整個市場的連鎖拋售。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有條不紊、耐心的拋售,面對穩定的買盤緩慢釋放。 這種拋售的訊號不是「我害怕」,而是「我完成任務了,該前進了」。 證據不斷增加 最近出現了一個我沒預料到但應該早該想到的確認信號。 在 Galaxy Digital 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上,Mike Novogratz 宣布 Galaxy 為一位客戶賣出了價值 90 億美元的比特幣。想想這個數字。這不是散戶恐慌,也不是被震倉的短線交易者。這是加密世界的 OG 玩家在有條不紊地退出龐大的倉位。但他們是在獲利。他們在實現收益。他們正做著早期投資者在資產成熟、流動性充足時該做的事。 而且——這位 OG 並不孤單。 鏈上數據清楚地顯示出這一趨勢。那些多年未動的「老幣」,一些自比特幣仍是個賽博龐克實驗時期就沉睡的幣,今年以來、尤其是夏天之後,開始陸續被喚醒。不是一窩蜂,不是恐慌性拋售,而是穩定、漸進、有節奏的釋放。看看「恐懼與貪婪指數(Fear & Greed Index)」,看看社群情緒。整個社群士氣低落。散戶在投降。這正是所謂「聰明錢在分配給弱手」時的典型心理環境。 但大多數人忽略的是:如果你理解這個階段,這種情緒其實是看漲的信號。 原始持幣者的心理 想像你是 2010 年挖礦的人,或在 100 美元甚至 1,000 美元時買入比特幣的人。你撐過了 Mt. Gox 崩潰。撐過了多次中國禁令。撐過了 2018 年熊市。撐過了新冠疫情。撐過了監管不確定性。撐過了主流媒體十多年來把它罵成騙局。你在幾乎沒人相信的時候相信了它。你冒了風險。而且你贏了。比特幣成功得超乎想像。 但現在呢? 你坐擁世代財富。生活環境變了。也許你快退休了,也許你有孩子上大學,也許你想投資 AI,買艘像貝佐斯那樣的遊艇、創業,或者單純想享受成果。而這是第一次,你真的能在不摧毀市場的情況下退出。 多年來,流動性根本不存在。試著在 2015 年賣 1 億美元比特幣——市場會崩。2019 年賣 10 億美元?一樣會崩。市場承受不了那種規模的拋售。 但現在?ETF 提供了機構買盤。大型企業將比特幣納入資產負債表。主權基金開始涉足。市場終於成熟到能支撐早期持幣者在不引發混亂的情況下退出大額頭寸。而且要注意:他們選擇在「風險偏好環境」下這麼做,是因為這時候買家手上有錢。 當股市上漲、信心高昂、流動性充裕時,就是最佳的分配時機。若在恐慌時賣會壓垮市場,而在其他資產上漲時賣,這只是聰明的做法。這正是 OG 鯨魚們等待的時刻。不是價格——那早就有了。是流動性。市場深度。能真正退出的能力。任務完成。比特幣證明了自己。現在是收穫的時候。 為什麼這不是熊市 我已經能聽到懷疑者的聲音了: 「這聽起來只是你在為熊市找藉口,剛好又是四年週期的尾聲。」 說得也有道理。所以讓我們談談為什麼這次情況根本不同。熊市是由恐懼驅動的。由宏觀環境惡化驅動的。由對基礎敘事信仰的崩潰驅動的。 還記得 2018 年嗎?交易所接連倒閉,ICO 被揭露為詐騙,整個產業都像個騙局。人們賣幣是因為他們真心相信比特幣可能會歸零。 還記得 2020 年 3 月嗎?全球疫情爆發,一切崩塌。人們賣幣是因為他們需要現金求生。 但這次不一樣。現在,比特幣的基本面可以說是史上最強。ETF 批准(曾經被認為不可能的事)已經發生。機構採用正在加速。減半照常如期進行,就像每四年一樣。網路的安全性達到歷史新高,算力屢創紀錄。穩定幣採用速度加快,資產代幣化正逐漸實現,網路效應即將在交易量上爆發。加密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但別忘了,加密市場距離最黑暗的時刻才三年,當時價格崩潰、詐騙曝光、監管強烈反撲。山寨幣仍比高點低 20% 至 50%。過去兩年一直是比特幣在撐起整個市場。風投與對沖基金在上一波泡沫中大量投入加密資產,如今仍未完全恢復。他們仍在舔舐加密與 SaaS 投資被 AI 浪潮擠壓的傷口。 賣家不是因為失去信仰而賣。他們是因為勝利了。這是關鍵區別。 在熊市裡,根本沒有人買。價格崩潰是因為人人都想逃,沒人想進。但看看現在發生的事:比特幣正在盤整,而不是崩盤。每次下跌都有買盤接住。價格沒有創新低,而是在區間內穩定。買家確實存在。只是他們不那麼激進,不那麼情緒化。他們在耐心累積,等待分配完成。這正是大型 IPO 鎖倉期結束後會出現的典型模式。股票不會崩,而是盤整。早期投資者賣出,新長期投資者接手。所有權從「願景者」轉移到「機構投資人」。 從傳統市場學到的教訓 如果你想理解比特幣目前所處的階段,看看那些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在 IPO 之後的經歷吧。 亞馬遜在 1997 年以每股 18 美元上市。三年內漲到 100 美元。接著兩年幾乎原地踏步——儘管互聯網產業依舊高速成長。為什麼?因為早期投資者和員工終於可以變現。他們在賣。很多在 1 美元就相信亞馬遜的人在 100 美元時賣出,他們並沒有錯——那是 100 倍報酬。但股價必須經歷那段「分配期」,才能再次啟動。 Google 在 2004 年上市後,也盤整了近兩年。Facebook 在 2012~2013 年同樣經歷了鎖倉期結束帶來的劇烈波動與橫盤。這很正常。這是健康的現象。這就是成功的樣子。公司不會在這個階段倒下,資產也不會死亡。 發生的,是一場權力交接。早期信徒把火炬交給在更高價位買入、擁有不同時間視野的新一代持有者。從賽博龐克到機構投資人。從自由意志者到企業財務主管。從信仰者到管理數十億資產的受託人。這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只是演化。只是成功資產必經的生命周期。 交棒時刻 這場轉變是深刻的,值得被看見。比特幣誕生於一種意識形態。它由信奉去中心化、反對政府控制、相信數學勝於機構信任的賽博龐克們創造。早期採用者是叛逆者、局外人、願景者——他們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未來。而這些人,如今已功成身退。他們正在傳遞火炬。而接棒的,是那些對理念興趣不大、卻更關心回報的機構。貝萊德並不在乎「成為你自己的銀行」,他們關心的是投資組合多元化與風險調整後報酬。 這是一種損失嗎?某種程度上,是的。 比特幣可能永遠不會再擁有早期那股狂熱的能量。一年暴漲 100 倍的日子大概不會再來。隨著持幣分散,波動性會減弱。但這同時也是一場勝利。因為比特幣活得夠久,才得以變得「無聊」。它成功到讓最早的信徒真的能套現。它強大到讓全球最保守的金融機構願意買入。從市場結構的角度來看,這種「分配」反而是長期極為看多的信號。 為什麼分散比集中更強韌 在我觀察傳統市場的過程中,有一個原則非常適用於比特幣: 集中是脆弱的,分散是反脆弱的。 當比特幣主要掌握在少數早期持有者手中時,市場本質上是脆弱的。幾個錢包的動作就能劇烈影響價格。一個人決定賣出,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但隨著持有者變多——數百萬人各持少量,而非數千人掌握巨量——市場結構變得更穩定。實際想想: 如果 100 個人持有 50% 的供應量,其中一人賣出,就是整體供應的 0.5%,價格會大幅波動。但若有 100 萬人持有 50%,其中 1 萬人賣出,仍然是 0.5%,但這些拋售分散在不同價格、不同平台、不同時間進行。衝擊被稀釋。這正是 IPO 之後發生的事。 最初的股東基礎很小——創辦人、早期員工、風投。IPO 與鎖倉期結束後,所有權分散——數百萬股東取代了幾百人。指數基金、散戶、機構投資者共同持有。股票的波動減小,不是因為公司變得無趣,而是因為所有權結構更穩固。比特幣正經歷完全相同的轉變。 那些能單槍匹馬撼動市場的 OG 鯨魚,正把比特幣賣給數以千計的機構投資者(透過 ETF),賣給數以百萬計的散戶(透過交易所),賣給企業財務部門、賣給主權基金。每一枚從「集中」轉移到「分散」的比特幣,都讓網路更具韌性,讓價格更穩定,讓資產更成熟。 是的,這意味著暴漲 10 倍的年份可能已成過去。但同時,也意味著那種由單一拋售造成的災難性崩盤風險正在減弱。分散的持有者結構,是投機資產與穩定價值儲存資產之間的分水嶺。這是讓比特幣從「網路魔法貨幣」進化為「全球貨幣資產」的必要條件。 接下來的時間線 如果這個假設正確——而我相信有大量證據支持它——那投資者應該預期什麼? 第一,需要耐心。IPO 分配期通常持續 6~18 個月。我們或許已經過了好幾個月,但可能還沒結束。不過,比特幣的時間節奏比傳統市場快。我認為在「比特幣時間」裡,我們已經遠超六個月。短期內,仍會繼續盤整。預期比特幣將繼續讓人煩躁——不跟著風險資產上漲,情緒低迷。但要警惕——它的轉折點不會有明確信號。當漲勢開始時,你才會意識到,所有利多早已存在。 第二,波動將減弱。隨著持幣分散,以往劇烈的價格波動會緩和。過去常見的 80% 跌幅或許會變成 50%,50% 跌幅會變成 30%,10 倍漲幅可能變成 3 倍。這會讓賭徒失望,卻讓風險管理者欣喜。 第三,與傳統風險資產的相關性將回歸,但要等這波分配結束。當 OG 鯨魚賣完、持有結構足夠分散後,比特幣很可能重新跟隨市場情緒波動,只是會更穩、更理性。 第四,也是關鍵:市場情緒只會在分配結束後好轉。現在人們士氣低落,是因為不了解我們正處於哪個階段。他們在等比特幣「追上」股市,擔心四年週期。要有耐心。當沉重的賣壓解除、機構累積吸收完 OG 供給後,道路就會變得清晰。確切的時間無法預測,但如果你熟悉傳統市場的節奏,這種模式非常熟悉。 一個資產類別的成熟 每一項革命性技術都會經歷這樣的演化。互聯網的早期信徒創立了沒有商業模式的公司,只憑著對「連結能改變世界」的信念。他們是對的,許多人因此致富。接著是網路泡沫破滅與整合,所有權轉移。夢想家讓位給營運者。互聯網沒有死,反而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實現了它的承諾。 個人電腦、行動電話、雲端運算、人工智慧——每一波變革技術都遵循相似的軌跡。早期信徒冒巨大風險,技術若成功,他們理應得到巨大回報。最終,他們兌現這些回報。然後進入一個看似衰退、實則成熟的過渡期。比特幣正遵循這套劇本。 OG 持幣者在比特幣隨時可能歸零時承擔了風險。他們撐過嘲笑、監管不確定與技術幼年期的問題。他們建設基礎設施,挺過 Mt. Gox 崩潰,經歷擴容之戰,並在沒人願意聽時持續宣講。他們贏了。他們成功了。 如今比特幣是一個市值超過 1 兆美元、被全球最大金融機構承認的資產。而現在,他們正在實現他們應得的回報。這不是比特幣的終點,甚至不是終點的開始。這只是開始的結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從投機到制度。從賽博龐克實驗到全球資產。從集中到分散。從劇烈到穩定。從革命性到基礎性。 分配中的機會 我之所以有信心,是因為我見過兩個世界。我了解傳統金融如何運作,了解 IPO、鎖倉期、機構吸納的節奏;我也了解加密社群的希望、挫折與信念。有時候,這次確實不同;但更多時候,規律沒變。 現在發生在比特幣身上的事,並不特別。它只是幾百年來統治市場的經濟力量,在新的語境中再次上演。大家感受到的那股「痛苦」,不是失敗的徵兆,而是我們正處在旅程中最艱難、但也最必要的階段: 「早期信徒在套現,後來者覺得自己錯過了。」 這令人不安、令人沮喪,但卻是必要的。而這裡有一個關鍵洞察——應該讓長期投資者充滿信心:一旦這個分配階段結束,比特幣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健。 當持幣分散到數百萬人手中,而非集中在幾千個早期錢包裡,這個資產就會更有韌性,更不易被單一實體操控,更穩定、更成熟,也更能承受真實資本的大規模流入,而不會出現暴力波動。比特幣的 IPO 幾乎完成了。OG 鯨魚們正在獲得他們的回報。而在另一端誕生的,是一個準備好進入下一階段的比特幣——不再只是巨額回報的投機工具,而是一個基礎的全球貨幣資產,擁有分散且穩定的持幣基礎。 對那些在 100 美元進場、夢想著 1,000 萬美元的人來說,這或許顯得無趣。但對管理數兆美元的機構、尋求財務多元化的企業、探索儲備資產的國家而言——無趣,正是他們想要的。集中帶來刺激;分散帶來長久。早期信徒正在把火炬交給在更高價位買入、動機不同的長期持有者。 這就是成功的樣子。這就是比特幣的 IPO。 而當這個分配過程結束、所有權足夠分散後,真正的機構採用浪潮才會正式開始——因為市場終於能夠吸收真正的大資本,而不再被龐大的早期持倉壓制。當前的盤整令人沮喪。情緒糟透了。與風險資產的脫鉤令人困惑。但基本面比以往更強,而這個從「集中到分散」的過程,正是比特幣從革命性實驗畢業、邁向持久貨幣資產的關鍵。OG 鯨魚們正在經歷他們的流動性時刻。 讓他們去吧——這是他們應得的。而他們留下的,是一個更強大、更分散、更有韌性的比特幣。這不是該絕望的理由,這是該加倉的理由。比特幣的波動,是它誕生的代價。它的穩定,將是它成長的證明。
  • 11:10

    不敗巨鯨殞落後「內幕巨鯨」出手!開倉 5,500 萬美元,做多比特幣與以太幣

    儘管市場矚目的「百戰百勝巨鯨」昨日終於打破不敗神話,選擇止損出場、平掉大部分多單,但這並不代表 Hyperliquid 上已無亮點可追。上月憑藉精準預判美中關稅衝擊、在加密市場暴跌中豪賺 2 億美元,因而被社群稱為「內幕巨鯨」的交易員如今再度出手,這次他押下 5,500 萬美元,做多比特幣與以太幣。  「Hyperunit 巨鯨」已連勝三筆 根據鏈上分析平台 Arkham 週一在 X 上的發文,這位被稱為「Hyperunit 巨鯨」的交易員,已在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 Hyperliquid 建立 3,700 萬美元的比特幣多單與 1,800 萬美元的以太坊多單。 https://twitter.com/arkham/status/1985416420969312458 這名交易員之所以聲名大噪,是因為在 10 月 10 日美中關稅衝突引發市場暴跌時,他成功提前佈局空單,單次交易獲利高達 2 億美元。自那之後,Hyperunit 又進行了兩次成功的放空操作,而在這波第四次交易他們則轉向開始做多。根據追蹤資料,這位鯨魚已在市場中活躍至少七年。他曾於 2018 年熊市期間買入價值 8.5 億美元的比特幣,並一路持有至其價值上漲至 100 億美元。 Bitwise:OG 巨鯨也會怕 包含 Bitwise 執行長 Hunter Horsley 、彭博分析師 Eric Balchunas 等人都認為,近期市場回調,部分原因來自早期「OG 巨鯨」的獲利了結。對此,Hunter Horsley 表示,對這些早期投資者而言,長期持有後看到資產縮水三分之一,即使只是暫時性的,也「在情感上也非常折磨」。 「對這些人來說,看著自己資產在熊市中一度縮水 1 億美元、甚至損失三分之一財富,即使只是暫時的,也是一種極大的心理壓力。因此,他們大多仍會繼續持有大部分比特幣,但會做出一些調整。」 Hunter Horsley 指出,這些 OG 巨鯨可能會選擇將現貨比特幣兌換成 ETF、尋求 Bitwise 這樣的機構協助資產管理,或逐步變現部分持倉,這麼做的目的大多不是為了變現消費,而是提升心理上的安定感。 根據 CryptoQuant 數據,自 10 月 2 日至 11 月 2 日,長期持幣者共拋售約 405,000 顆比特幣。不過 Horsley 強調,許多主要持幣者並未有大規模出售的打算。 Santiment:拋壓或已接近尾聲 鏈上分析平台 Santiment 則指出,市場拋售壓力可能已大致釋放。根據其數據,目前交易所內的比特幣數量比六個月前減少了 208,980 顆。 「儘管自 10 月 6 日創下歷史高點以來,比特幣價格下跌了約 14%,但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比特幣並未被轉入交易所。而當代幣不流向交易所時,代表進一步拋售的風險有限。」
  • 10:01

    第一季 AI 交易競賽結束!Qwen3 進帳 22% 拔得頭籌, 四大模型慘賠 30%

    由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 nof1 於 10 月 18 日發起的六大 AI 模型(GPT-5、Gemini 2.5 Pro、Grok-4、Claude Sonnet 4.5、DeepSeek V3.1、Qwen3 Max)交易測試 Alpha Arena,已結束第一季交易競賽。Qwen3 Max、DeepSeek 分別以22.3%、7.67% 的收益率排名前二,其餘大模型殖利率均未跑贏同時期僅持有比特幣現貨的績效,且排名最後的 GPT 5 甚至虧損超 60%。 nof1 創辦人 Jay A 針對這一賽季的交易結果評論道: 「LLM 天生不擅長處理數值時間序列資料,但我們只提供了這類資訊作為上下文。此外,模型的資產選擇範圍(asset universe)與操作空間(action space)也受到限制。在下一季中,我們將推出更多改進,同時測試多個提示版本與多個模型實例,以進一步比較不同策略下的表現差異。」 最後 Jay A 表示,其團隊很快就會公布新賽季 Alpha Arena Season 1.5 的啟動時間。
join Zombit

加入桑幣的社群平台,跟我們一起討論加密貨幣新資訊!

桑幣熱門榜

zombie

桑幣正在徵文中,我們想要讓好的東西讓更多人看見!
只要是跟金融科技、區塊鏈及加密貨幣相關的文章,都非常歡迎向我們投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服務與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若您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相關隱私權政策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